,網友快言" />
日前,無視紅燈湊夠一撥人就橫穿馬路,被稱“中國式過馬路”;家長擁擠在學校門口身負保鏢重任護送孩子上下學,被稱“中國式接送”;限行、限購、拍賣牌號等各地出臺的治理擁堵手段,被稱“中國式治堵”;母女共赴相親會盤問男孩是否有房有車有存款,被稱“中國式相親”……如今,“中國式”標簽,讓這個原本描述中國特殊國情狀況的中性詞有了更加復雜的內涵。(10月24日 新華網)
“中國式”現象自嘲還是警醒?“中國式”一半自嘲一半警醒。
近年來,從“中國式離婚”到“中國式相親”,從“中國式送禮”到“中國式拒賄”,從“中國式管理”到“中國式消費”,從“中國式好人”到“中國式走紅”,從“中國式踢球”到“中國式跨欄”,從“中國式禮儀”到“中國式陋習”,從“中國式育子”到“中國式送學”,從“中國式最丑”到“中國式最美”,從“中國式孝心”到“中國式養老”,從“中國式行動”到“中國式閉關”,從“中國式微笑”到“中國式鬼臉”,從“中國式買房”到“中國式壓力”,從“中國式心態”到“中國式性格”,從“中國式招錄”到“中國式用人”,從“中國式插隊”到“中國式治堵”,從“中國式愛國”到“中國式禍國”……再到連日來熱侃冷聊、快傳短播的“中國式過馬路”。
接二連三和五花八門的“中國式”,有“搞笑版”,有“美化版”,有“丑陋版”,有“自嘲版”,有“警醒版”……媒體的報道形式也是千篇一律,既有“正面式”的,也有“典型式”的,更有“反面式”的。無論那一類,自嘲也好,警醒也罷,有的“法不責眾”,有的“自娛自樂”,有的“損人利已”……不知道,有些“中國式”能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新一輪的扶貧積弱、伸張正義、樸實善良、勤勞勇敢的“中國式行為”,還是能否帶來成為世人學習的榜樣,或是能否真正做到溫暖那些冷漠的人心。諸如此類。讓人感到“霧里看花,水中望月”,不知道那個“中國式”是自嘲,那個“中國式”是警醒。
“中國式”為何易火易紅?得益于全媒體的“湊熱鬧”!爸袊健睘楹我妆茁?得益于受眾們的“大圍觀”。“中國式”為何易傳易播?得益于大信息的“流通率”。不足為奇,不以為怪。
其實,或張揚、或自嘲、或警醒、或諷刺、或攻擊、或憤怒、或自娛,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中國式”,表達著自己對某些社會現象和問題的看法或觀點。無論是社會,還是媒體,大可不必大驚小怪,更沒必要“兵臨城下”式的“圍觀”,既然允許有三教九流存在,就要允許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還要允許思想與思潮的自由開放,還要允許新思想和新思潮的流行盛行,更要允許各式各類文化生態呈現多元化、多際化和多媒化。
可以說,形形色色的“中國式”,還引發了一連串、一系列的“個人式”。大多數的“中國式”也正是由無數“個人式”的整齊劃一和千篇一律而構成的,從而成就了“中國式”的“一炮走紅”。固然,思想與思潮是自由的,但至少我們的某些觀念和意識,也需要“更新”,對于某些思潮不可一味地“粘貼”和“復制”。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焦慮與惆悵,是“中國式”得以傳播和流行的“火源”。值得提醒的是,“中國式”不可太過于情緒化,更不得凸顯太多的“劣根性”和“偏見性”。否則“中國式”有違背倫理和道德,有背離文明與進步。如個別西方人眼里,他們那種偏見的“丑陋的中國人”認知中,居然也被我們國人給“套”用上了“中國式”,真不知這是自嘲,還是警醒?
說到底,“中國式”也得遵守公民的良好習慣,還得遵守個人的文明操守,還得遵守傳統的品德修養,還得遵守倫理的社會環境!爸袊健辈灰朔簽E,“中國式”不宜脫根,“中國式”不宜背道,“中國式”不宜違德。(中國臺灣網網友 熊傳東)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