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樹是許多人的兒時記憶。今年7月,廈門大學要開設“爬樹課”的消息公布后,引來諸多議論,有人贊賞大學體育課有創新,認為課程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野外生存能力,也有人質疑此舉是盲目模仿國外,并可能損壞樹木。在議論聲中,這門取名“攀樹運動”的課程日前正式在廈門大學開課,60名大一新生成為首批學員,他們在學習2節理論知識課后,將在下周進入戶外實踐階段。(10月22日 人民網)
廈門大學開設“爬樹課”后引起社會爭議是必然的,在中國這樣一個傳統教育思想仍占據著主導地位的環境里,在高等學府學習就應當是正經嚴肅、有板有眼地以書本為主,類似于“爬樹課”之類的新奇課程,只能被歸結于“不務正業、嘩眾取寵”的行列。但如今放眼大的世界和社會環境,對人才的定義早已不是停留在懂得多少理論知識和書本文化上,對社會的認知與了解、對生活和工作技能的掌握更成為新時期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在這一時刻,廈門大學能夠力排眾議、激流勇進,將“爬樹課”從國外院校引進并投入實際教學,雖然在目前所能取得的教學成果和影響力不可能太大,但是這種敢于嘗試、勇于探索的做法是值得贊許的,也體現了大學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教育精神。
但相對在實踐過程中讓新的課程產生最大最積極的教育成果而言,單純地將其引進和設置畢竟只是一個開始,如何讓“爬樹課”由貌似的游戲之舉上升到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高度,就不僅僅只是開設了這項課程便可大功告成,如何避免我們慣常思維中習慣性、重復性的形式主義和拿來主義,讓創新課程在校園里真正起到積極健康的輻射效果,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求學意識產生重要影響,是擺在包括廈門大學在內的所有院校今后教育工作中需要努力解決的實際問題。
有調查顯示,如今中國大專院校、中小學校學生的體育及身體素質普遍較低,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更是遠遠低于西方國家的水平。在我們的固有思想里,對書本知識的學習掌握才是“正途”,一向忽視了對孩子身體素質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大學里的通用性教育也處在剛剛起步的階段,在這一時刻,引進國外的“爬樹課”難免存在生搬硬套的嫌疑,但我們不應對此便持絕對否認和一概棒殺的態度,而是應當從類似這樣充滿新鮮和創意感的課程中找出規律和聯系,總結新時期教育工作的方針和原則,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書本之外鍛煉培養出社會生存能力與實踐能力,進而由點及面,擴大到整個教育體系中,在教育思想上逐漸改良現行應試教育中諸多的不利現狀,讓教育更加貼近實際、貼近實用,符合新時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若能如此,今天看似游戲般的“爬樹課”則為今后的教育體制從根本上進行改革拉開了序幕。但如果校方在引進外來教育資源中嘗到了所謂的“甜頭”,開設類似課程的出發點和目的僅僅是為了標新立異、提高關注度,甚至通過開設這樣頗有報名參與門檻的課程達到提高教育產業效益的目的,便是遠遠地背離了其本質和原則,那么盡早讓它在社會的質疑和嘲諷中自生自滅、銷聲匿跡也罷。 (中國臺灣網網友 王明遠)
。ū疚臑榫W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