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批兩個市籌公租房項目“試水”入市,首期申請率為四成;武漢市首批公租房啟用20多天,只有三成房屋住上了人,七成房源無人問津。(2012年04月01日北京晨報)
公租房建設本是政府大力提倡的好事,可是群眾卻不叫好,好事沒辦好,問題出在哪兒?
從硬件來說各地的公租房可以說是現代化了,全裝修,屋內臥室及客廳均鋪有復合木地板,全套櫥柜、衛浴設備,沙發、餐桌椅等家具均已齊備,每戶還配有液晶電視、電冰箱、空調等。可是如此梧桐樹,竟然招不來金鳳凰,豈不是怪事?
然而怪事不怪,從武漢和上海來看,主要有兩個問題,在“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方針指導下,出現了兩個關聯的問題。
政府主導,一些地方把公租房建設,相對集中,又相對是城市的“荒郊野外”,遠離城市交通不講,還遠離廠礦企業、遠離學校機關,使得本來這些地方有大量需求的人們望而畏怯,止步在公租房之外。比如上海市兩個公租房小區離最近的地鐵站都有一公里以上的距離,公交還無法充分滿足出行要求。上班族小白告訴記者:“租房最看重的就是出行方便。”公租房選址失當,是公租房成為空房的第一殺手。
其次市場化運作,使得住公租房的租金、物業管理費用,及其他費用居高不下。比如武漢市洪山區領鑰匙時需一次性繳納4800多元的各類費用,包括住戶需要先按市場價繳納3個月租金、押金(3個月房租)以及1年468元的物業費。
這個本來是自以為豪的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卻導致了這兩大病根,在房價高企的今天,政府調控房地產殺手锏之一的公租房,沒能爆滿,卻大量獨守空房,資源浪費是巨大的不講。政府的辦事威信也大打折扣。
公租房建設的市場運作,一定要適合需求來設計公租房建設地點,因此他不可能規模很大,一定要適應城市需要相對集中,才能滿足需要。比如以前很火的重慶,就是這樣的理念,在城市功能區相對集中建設相應公租房,滿足不同住戶的需求,就是很好的辦法。
公租房不等同于福利房,但也不能完全市場化運作,市場化意味著什么,傻子都知道,中國的市場化就是一條信念——利益最大化,在這個魔獸的麾下,公租房的各項的費用不高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主導建房之后,還是要主導一下入住成本,讓建成的公租房發揮其最大效用,對社會善莫大也,對政府功莫大也!(中國臺灣網網友:肖勇)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