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諸城一民企女臨時工馬秀春因公司突發火災,搶救公司資產時不幸被燒傷。200多名工友們自愿為其捐款,公司亦為其支付170多萬元治療費用,生產受到嚴重影響,員工們8月份的工資也沒有發放。但工友們為“救馬秀春,救廠子”,不惜加班加點,沒有絲毫怨言。(10月7日《中國新聞網》)
看慣了工傷得不到救助、公司沒有人情味、員工流失致用工荒的新聞,再看到工廠有情、員工有意,互助、互救共同演繹物欲時代的人間大愛,讓人有了一種久違的溫情感。這則新聞告訴我們:并非“資本的每個毛孔里都充滿著工人的血汗”,現代企業文化里也有企業與員工互助、互救的感人篇章。
中國古代哲學里,早就有過人性善與惡的大討論。在學理討論各抒己見、莫衷一是的背景里,至少有這么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如果你深信人性是善的,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張揚、引導人性之善,那么,“人之初”必然“性本善”。以新聞為例,民企女臨時工救火失誤而燒傷自己,但其出發點是良善的;老板拋開私利考量以救助員工為要務,既是在張揚自己對人性之善的篤信,也是在回應善行的引導。再到后來,即便公司為了救助受傷員工花費了大量流動資金,難以為繼,甚至前途未卜之時,也有一大批員工愿意跟隨公司,愿意救工友、救廠子。這樣的做法,不僅是對“以德報德”的踐行,更是對人性之善的有力張揚!
說通俗點叫做“好心有好報”,學理一點的說法叫做“情感滿足上的互換”。人生在世,不僅僅只是為了具象化的“三餐一宿”、也不單單追求“錦衣玉食”,在物質生產能力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滿足生理需要、物質需求已經成為最基礎的東西,許多人開始追求回饋社會、回饋他人,就像那個辦廠子解決了大批救業的民企老板,就像那個平時與人為善、以集體利益為己任的馬秀春,就像那200多名有情有義的工友。為他人付出、為集體付出、踐行“以德報德”,這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處于現代企業文化的應有之義。只有此,才可能實現人與人、人與企業、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
但是反觀許多出現在新聞中的企業,類似于“單位拖欠醫藥費工資,員工綁架殺害老板兒子泄憤”,“女兒急需手術費員工綁架老板兒子”的新聞比比皆是。一方面,企業對員工缺少關懷,甚至從員工身上榨取血汗錢,陷入無情無義之境地;另一方面,員工對企業懷恨在心,或者陷于權益困境終至魚死網破之境地。這與現代社會的高度文明,與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互助,與“人性本善”的千古夙愿,何其悖逆?
古語有云“滴水之恩涌泉相報”,西顏里更是有“你送我一顆種子,我還你一片森林”的表述,可見,在某種程度上,人性的確是善的,但是,這種善需要你用心去踐行、用實際行動去引導。作為社會發展、文明進步的動力之所在,現代企業更應該深諳這一道理,用關懷來回饋員工、用人本思想留住員工,唯有此,才能到達文明、發展之境地。(中國臺灣網網友:郭楊陽)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