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新生領取的入學大禮包里,除了入學須知、校園地圖、生活手冊、學習手冊等資料外,還有一本《校園節能減排低碳生活讀本》。這讀本全部用再生環保紙印刷,以大學校園生活為背景,以建設資源節約型校園為目標,圖文并茂地普及能源知識和常識,介紹能源使用狀況和自然災害統計,提供低碳生活地有效建議和計策等等。翻開《讀本》,只見里面寫著:“一只水龍頭沒關緊,一個月漏水約2噸”、“在學習和工作中應多用電子郵件、MSN等通信工具,少用打印機和傳真機”、“不讓無人教室燈火通明”……
于此看來,上海交大正在從最樸素的、最細致入微的“節約和低碳”種種提示出發,從細節入手,讓新生們真切地感到:“低碳”不再是一個只在書面上、口號中活蹦亂跳的詞語,而是充溢在同學們日常的生活細節之中。只需稍加留意,時時、處處,皆可低碳。
高等學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大學生理應是先進文化、先進理念的快速吸收者和有效推動者。隨著全球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當代大學生必須責無旁貸地將推動“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即兩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加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任擔負起來。為此,近年來,北大、清華、上海交大、復旦、同濟等國內知名高校紛紛率先垂范,在建設綠色低碳大學也來了個“創先爭優”,并以此作為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指標之一。
上海交大和復旦、同濟、華師大、財大、華東理工大學、上外、東華等滬上高校,都是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的研究型或研究教學型大學。在借鑒環境研究和生態保護的國際經驗的基礎上,均不同程度上形成了自身對于綠色低碳校園建設的獨到理解和各具特色、各有成效的做法。而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的節能減排知識,作為入學的“第一課”傳授給新生們,這個做法可謂非常及時,無疑將給剛剛邁進大學校園的所有立志成為社會中堅、重塑社會價值觀的新生以長遠的影響和切實管用的低碳提示。
其實,上海的50多所高校乃至全國一千多所高校,建設綠色校園、低碳大學的空間真的是非常巨大和無限寬廣的。創建綠色低碳校園行動實施以來已經實現和將會逐年實現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既可永續不斷,又是難以估量的。據有關專家粗粗估算,全國千余所高校若都能建成“低碳大學”,一年至少可節省約210億元。此外,還可省出約26個武漢東湖的水體量,增加約七個半香港大的綠化面積。
那么,信奉并身體力行低碳理念的當代大學生,他們的低碳行動對社會傳統理念的影響及沖擊的效應,又該有多大呢?答案是“無可估量”。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氣候變暖、生存環境日益惡化,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與生存。世界哥本哈根會議“低碳生活”的呼吁,上海世博會“綠色低碳”的倡導,無不證明:遏制氣候變暖,發展低碳經濟,是全人類共同的使命。為了你、為了我、為了他,也為了我們這個賴以生存的地球大家庭,更為了明天的美好生活,上海乃至全國各高校的大學生理應率先身體力行“倡導低碳生活、共建綠色校園”。
筆者建議,不妨學習和效仿上海交大等高校的做法,創建綠色低碳校園,就從新生入學的第一天抓起,就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
首先要樹立低碳意識。低碳經濟與校園息息相關,打造低碳校園生活大學生責無旁貸,大學生要不斷增強節能低碳的緊迫感和使命感,牢固樹立低碳理念,人人爭做低碳標兵,處處體現低碳文化,時時參與低碳行動。
其次要養成低碳習慣。低碳并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低碳既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生活方式,舉手投足皆可低碳。節約用電、節約用水、節約用紙、節約糧食是低碳;愛護樹木、不踐踏草坪,講究衛生、不亂丟雜物,健康出行,少乘機動車,也是低碳;不用一次性用品、少用塑料袋、不買不必要的物品更是低碳……
再次要頗具成效和不間斷地開展“校園低碳生活”主題系列活動。大學生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以實際行動參與低碳綠色校園建設。包括大學新生在內的所有大學師生,應該盡量做到:節能減排。倡導每天步行或騎自行車或乘坐公交車進校,少開車或者不開車、不騎摩托車,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節約用電:隨手關燈,做到人走電停;不開電風扇;不使用電器時,關閉電源,不使用待機狀態;節約用水:及時關閉水龍頭,不浪費一滴水;節省資源:重復使用紙張,雙面打印;合理回收:不用一次性木筷、紙杯、紙巾、餐盒等,減少垃圾。認真進行垃圾分類,合理回收有效資源;愛護學校樹木和環境衛生:不踐踏草坪、不亂扔雜物。
筆者在此不妨再提一個“低碳建議”。目前,全國各高校的本科生、碩博士研究生數量已達千萬之多。每年畢業的本科生、碩博士研究生都要撰寫和打印學位論文。這些學位論文,頁數少的至少20多頁、頁數多得則達百余頁。不需細算,為此已經用去和將要用掉多少箱的A4紙啊!即使雙面打印,耗去的A4紙也肯定是一個嚇人的數字啊!這得砍掉多少大樹才能造出這么多的A4紙啊!倘若來個“論文低碳化”,學位論文全部改為電子版提交,那么,僅此一舉,將可節約多少紙張,可以少砍多少棵大樹啊!筆者以為,只要真下了決心,這個“論文低碳化”,實施起來應該不會太麻煩的吧。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節能減排、低碳生活,當代大學生義不容辭,任重道遠。期待所有的大學生攜起手來,自覺低碳生活,共建綠色低碳的大學校園,共建綠色低碳的和諧社會。(中國臺灣網網友:繆迅)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