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用豬骨熬制拉面湯底的“味千拉面”,在眾傳媒連日來的步步調查下,其中國總部相關負責人終于承認:味千拉面的湯底是由濃縮液兌制而成,但隨后又解釋稱“濃縮液也是由豬骨熬制所得”。(7月26日《大河報》)
十幾年前,趙麗蓉老師的小品《打工奇遇記》紅遍大江南北。很多觀眾可能至今仍清晰記得鞏漢林開的酒店里貓膩頗多,例如,180元一杯的宮廷玉液酒其實就是二鍋頭兌的白開水,號稱“群英薈萃”的宮廷大菜其實就是“蘿卜開會”。
就像小品中演的一樣,近日,在中國享有巨大聲譽的“味千拉面”也滑進了“骨湯門”——那在官網上被稱為“鈣含量是肉類的10倍、牛奶的4倍”的味千骨湯,不過是由濃縮液兌水而來,其成本價不過每碗幾毛錢。
誠然,廣告可以進行適當的藝術夸張,但是,我國《廣告法》第一章第四條明確規定,“廣告不得含有虛假的內容,不得欺騙和誤導消費者”。將味千骨湯的功效宣傳得如此“彪悍”,無疑是在“欺騙和誤導消費者”。
按照宣傳語,喝了味千骨湯,就相當于一天吃了10倍的肉,喝了四袋牛奶。事實呢?這些看起來白白嫩嫩富含膠原蛋白的濃湯,其營養水平比牛奶強不了多少。
雖然,味千方面一直在強調“濃縮液也是由豬骨熬制所得”,但是,骨湯粉與現場熬制的骨湯自是不同,骨湯粉里面自是少不了食品添加劑、防腐劑,同時,鈣、膠原蛋白流失也是相當可觀。
味千拉面事件的曝光,不得不令我們反思這樣一個問題,為何在日本、新加坡信譽度良好的味千拉面,一經“移植”中國就變得面目可憎了呢?
味千拉面深陷“骨湯門”,其實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我們監督機制的失敗。這些被稀釋的骨湯,一方面昭示了企業家道德血液的濃度;另一方面也傷害了公眾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度。三鹿奶粉事件之后,公眾對部分國產品牌陷入信任危機,而味千拉面與前幾日曝光的達芬奇地板類似,把公眾對洋品牌的信任度也進一步拉低。
為何很多企業一旦“移植”就“變壞”,這是非常值得反思的一個問題,到底什么樣的企業值得信任,到底還有無可以信賴的商家……味千拉面事件,仿佛投入水里的一枚石子,漣漪泛起時波及的不可能僅僅是味千拉面一家的經濟效益,也不僅僅是食品行業,而是整個社會的信任度。(中國臺灣網網友 陳小二)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