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風波并未停息。國家藥監局昨日發出通知,經過對15類產品、6100個樣品進行抽樣檢測顯示,在廣東、浙江4家企業8個樣品中檢出塑化劑類物質,其余樣品未檢出。目前對發現已采購相關產品的,立即進行封存,并配合做好問題產品處置召回。(據6月12日《新京報》)
“塑化劑”首先在臺灣被檢出,目前受牽連的廠商已經達到278家,可能受污染產品為938項。“塑化劑”事件在臺灣引起很大轟動,被稱為30年來最嚴重食品摻毒事件。可是,內地這邊的民眾反應卻很淡定,除了關注下事情進展情況外,并未像三聚氰胺、毒龍蝦、膨大劑等食品安全事件那般驚慌。大概除了地理距離之外,也與歷經毒食品磨練有關系,心理抗壓能力已是世界一流。
不過,此次內地檢測出含有“塑化劑”的產品,正式宣告內地廠商“淪陷”,這也與民眾的心理預期一致。管理檢驗標準都比內地嚴格許多的臺灣、香港都有檢出,沒人相信內地廠家會幸免,遲早都會被查出來的,只是時間問題而已。事實上,此前已有東莞臺辦工廠被檢出含“塑化劑”產品,香港亦檢出4款內地制造的方便面調味粉和醬料含有塑化劑。在兩岸三地經濟水乳交融、難分彼此的今日,食品安全事件的全面蔓延亦是情理之中。
梳理“塑化劑”事件的脈絡,會發現它與“三聚氰胺”事件有相似之處。二者都屬于不可添加在食品中的化學物質,亦不在相關檢測項目之列,但因為其有魚目混珠的效果,能夠替代其它物質摻進食品中,使常規檢測項目達標,兼之添加成本極低,于是不法商家便有意為之,以降低成本牟取暴利。“塑化劑”被檢測出乃是“意外”,正是由于一個臺灣普通女質檢員的認真,才使“異常訊號”的真相被揭露出來,一場臺灣食品界的“大地震”就此爆發,眾多食品巨頭紛紛被牽連進來,臺灣30年來苦心經營的食品安全口碑因此遭受了致命打擊,并引發島內上下的全面反思與檢討。
雖然目前內地只檢出4家企業8樣品“染塑”,但是絕對不可就此終止。從被檢出的產品來看,既有產品糕點,也有包括香精、茶粉、酥油、香油在內的食品原料。這些食品原料又銷售給哪些廠商?總量有多少?下游廠商涉及到的食品有多少種類?其中是否有超標食品?更需要仔細調查。而且,目前的調查范圍、涵蓋種類是否全面?是否有遺漏之處?也該做下檢討,不能放過一個被“塑化劑”污染的食品藥品。(中國臺灣網網友:江德斌)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