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即將到來,放眼一看,各大商場均打出了兒童節的促銷招牌。然而,仔細一看,無論是兒童服裝、玩具抑或是讀物,不菲的價格均讓家長撓頭,到底該給孩子買些什么當做禮物,這個問題讓不少家長頭疼,不僅如此,孩子演出需要的演出服也要不少支出,兒童節演變成了“家長劫”(近日有媒體曾報道)。兒童節本應是純真爛漫的節日,本來家長也應與孩子共享快樂時光,而如今過節卻成為一種負擔。(5月31日《齊魯晚報》)
給錢給物給吃喝玩樂不是兒童節全部,兒童節要使兒童過得有文化意義和精神內涵。比如兒童權利是否保障,兒童理想是否飛揚,兒童境界是否成長,兒童認知是否“閃亮”等,偏離這些要素,兒童節就是娛樂化的空殼,沒有多少進步意義。這看起來有點“小題大做”,實際上“小事不小”;弘揚、承傳兒童節文化、精神,讓每個兒童節成為精美的記憶和永恒的動力,則是兒童節新的使命。
每年兒童節來臨,大人都在為孩子的吃喝玩樂煞費苦心;卻很少讓兒童了解兒童節的歷史、故事和文化涵義,這種把兒童節日單純建立在兒童快樂、消費之上,顯然是把兒童節過的“走偏”了。沒有歷史的典故滋潤心田,沒有文化精神支撐信念,沒有培養“人小志大”的心靈促動,這樣的兒童節即使過的再快樂,也會像過眼煙云一樣,不能在兒童心靈上留下精美記憶,更沒有強大的生命力。
兒童節應該是“心靈成長節”。新的一年里增長多少知識,豐富多少生活,提高多少思想,升華多少境界,都應該在新一年的兒童節里有所“交代”。進而培養孩子愛學習、愛祖國、了解歷史、肩負責任,把兒童節過得更知識、更厚重、更鼓舞、更智慧,這樣的兒童節才不辱使命。
兒童節是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的節日; 兒童了解這些歷史構成,就會增加孩子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志向遠大,并把兒童節過的重點突出、有滋有味,從而輻射出社會宣傳和傳承動力。
兒童節是全體的兒童節日,不是少數兒童的節日;在地震災區,在貧困山區,在留守兒童的角落,在港澳臺等地的小朋友們,多么希望兒童節共同快樂、共同享受祖國大家庭歡樂。向災區、貧困地區及留守兒童獻上一片兒童節的愛心、問候、祝福,向港澳臺等地的小朋友遙寄節日美好的祈愿,編織心連心、手牽手的愛國情懷,不正是兒童節的精神升華么?
兒童節是廣義的、多元的、文化的、精神的,并不只是金錢、禮物、吃喝玩樂等一送了之,精神文化才是兒童節的靈魂。兒童節常被禮物、金錢、吃喝玩樂淹沒,失去精神、文化之撐,還能不一路下坡,甚至“枯萎”么?(中國臺灣網網友:童樹杰)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