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頓頓喝粥,吃咸菜,她,愛笑,愛撒嬌,她,一個年僅9歲的小女孩,外公是公廁管理員,祖孫二人擠在不到3平米的公廁隔間里。網友的一條微博讓這個小女孩成了紅人,引來眾多的“粉絲”,小屋外圍滿了熱心的市民,還有架起長槍短炮的媒體,面對突如其來的關注,祖孫倆有些無所適從了。(4月23日《錢江晚報》)
吃的是面餅、咸菜、米粥,住的是窄小的廁所隔間,在外人看來,這樣的生活很苦、很窘迫,但是小女孩卻覺得自己“吃得好”“穿得好”,生活得很開心。童言無欺,相信這就是她內心的真實想法。然而,旁觀者看不下去了,這樣的東西能天天吃嗎?這樣的地方能住嗎?先是觸景生情,繼而善心大發,愛心涌動,四面八方匯聚的暖流滾滾涌向祖孫二人。
同情弱者乃是人類獨有的天性,這其實就是人性,是動物所不具備的,是生活中所必需的。但是同情不代表“濫情”,同情不能與可憐劃等號,更不能好心辦壞事,因為自己的同情讓一個原本對生活充滿幻想的小姑娘變得敏感、沮喪、處處低人一等。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傳播空前加速,民意瞬間匯聚的年代,一個個新鮮爆料,很容易激發眾人的同情心:一個小男孩幫父母殺魚、賣魚,傳到網上就被奉為“殺魚弟”,一個小女孩幫親戚賣菜,隨著鼠標的點擊,一下子就成了人人同情的“賣菜妹”。這么小的年齡,過早地品嘗生活的艱辛,的確讓人同情,這樣的事情經網絡傳播后,也的確能引起暫時的關注。但不要忘記了,這是一個信息快速更新的年代,這才幾天,“殺魚弟”“賣菜妹”皆成浮云,眾人的關注早已被輿論牽著鼻子拉到下一個目標。現如今,這個9歲的小女孩又有了新的雅號——“下沙公交站女孩”,一夜之間成了新的網絡紅人,同情的焦點。這對小女孩來說絕不是好事,以前生活雖窘迫,但小女孩并沒感覺自己苦、自己窮,她心中的窮是“什么都沒有,什么事都辦不了”,她認為自己過得很好,很滿足,這就足夠了!世人為何非要把自己的幸福標準,價值取向,強加到一個樂觀開朗的孩子身上不可呢?另外,這樣的關注能持續多久?熱情過了,眾人散,茶水涼,小姑娘從云端跌落谷底,生活依舊窘迫,而自信、開朗皆不復再來,豈不悲哉!
吃的再差尚能填飽肚子,住的再簡陋也是風雨無侵,和一些人相比,公廁里安身的祖孫倆雖是窮人,但是世上比他們潦倒、窘迫、需要幫助的大有人在,有的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同情,我們的愛心一定要“我的東西我做主”,謹防愛心被涮、被娛樂、被牽引,更不能讓自己的同情成為他人身上的包袱。
一個人真心向善,不必追逐“熱點”,付出真誠足矣!(中國臺灣網友:于靜)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