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溫家寶總理在答中外記者問中又一次提到“就業”。雖然2011年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以上,登記失業率4.6%內。但此次“十二五”計劃中,又明確強調要靠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這種產業升級無疑會對就業有所影響。面對這些,怎樣才能走出一條光明道路?
東部沿海地區注意產業轉移,移業就民
一方面,改變目前的勞動力和資源密集的產業發展現狀,向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發展,這種對產業結構的改革優化很可能會引發大量企業員工失業。另一方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是解決就業問題的主要途徑,就業壓力還需要用工量大的傳統產業來緩解。
從國際分工來看,我國的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大多處于產業垂直分工低端,勞動密集型的國際定位仍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與發達國家的互補關系仍然存在;其他發展中國家也并沒有能力來頂替我國的加工制造地位。
產業轉移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方案,既可以推進產業升級,又可以繼續緩解就業壓力。在產業升級的發展前提下,必須將傳統產業向中西部勞動資源豐富的地區轉移,并適當擴大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規模。避免產業升級過程中的下崗問題,適當增加就業崗位。
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引民就業
緩解就業壓力,中西部地區應該明確自己的承接責任。既要鼓勵新興產業的發展,又要承接轉移傳統產業的轉移。這里的承接包括兩方面:一方面要承接外來企業;另一方面要承接外來就業人員。
產業的轉移往往伴隨著勞動力的轉移,大批產業轉移項目進入,將會吸引大批勞動力。中西部各地區應該承擔承接轉移人員的責任。據了解2010年河南農村勞動力省內轉移1142萬人,同比增加123萬人,增幅為12.07%;與2007年相比,省內轉移增加了490萬人,增幅為75.16%。
據了解,重慶市擬定三年內建造4000萬公租房用于外來戶居住,并且去年已有165萬農民工轉戶,在重慶及周邊城市安家。有房可住,有家可依。重慶市大建公租房,引民就業。其反應的十足的責任感和以人為本,是中西部其他地區需要學習的。
改變傳統就業觀點,轉移就業趨向
人才是候鳥,環境是氣候,哪里氣候適宜,就應該遷徙到哪里。
就業者要放正心態,隨著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加快,新興產業將逐漸替代傳統產業,就業崗位會發生相應變化。這要求就業者要多渠道,多門路尋找就業出路。多渠道就業,廣泛獲取就業信息。同時要改變那種非國家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不進的思想。“國考熱”是不正常的,就業者要有到體制外的決心和信心。
就業者要找準定位,找準定位,哪里適合就到哪里去。并不是誰都適合到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發展。也許在中西部地區更能實現價值,隨著產業的中西部轉移,非高端人才要轉有向中西部地區就業的準備。
改善教育事業,轉移人才培養方向
大力發展教育產業的同時應該注重人才培養方向的轉移。
教育部門應該根據人才市場需求,確定高校定位,培養更多專業化、技術化的人才。以現行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模式來看,亟需發展中等職業學校和專科學校。部分高校應該由培養綜合性人才轉向培養專科性、技術性人才,保障就業。
另外,還需政策引導,逐步實施職業教育與就業資格相聯系的準人制度,提高群眾接受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促進職業教育與勞動就業再就業。
未來五年,面對就業難題,我們需要更多的責任、勇氣與決心!(中國臺灣網網友:覃劍)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