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安徽廣東等多家衛視相關負責人明確表示除夕不轉播央視春晚。安徽衛視一負責人稱央視春晚的影響力在逐漸下降,而今年央視又要收轉播費,所以安徽衛視決定不轉播。隨后央視否認春晚將收取轉播費。(1月31日新京報)
最近各地方臺放出今年不再轉播春晚的消息,在我看來,高額的春晚的轉播費有其一部分原因,但在其中更能看出地方臺對于觀眾需求的積極回應。所謂“眾口難調”,春晚作為一場文化盛宴也避免不了。春晚上的傳統歌舞,小品大多數的帶有北方的氣息,南方的觀眾可能不容易接受。各地方臺的節目,豐富了人們的選擇,使人們在不想看春晚時,也可以圍坐在電視機前欣賞別的節目。比如說愛一集不拉看偶像劇的,可以繼續看,廣告時間再“跑跑”春晚舞臺,心情一定很不錯!
近年來,春晚受歡迎程度下降有目共睹,筆者就好幾年沒堅持下來看春晚了。這也是地方臺放棄轉播春晚來開辟“第二戰場”的原因之一吧!網絡上出現很多批評春晚的文章,說春晚質量沒有以前好,“老三樣”,食之無味,棄之“無他”。而我認為,春晚中并不缺乏一些求新求變的東西。但是為什么不受歡迎呢?其根本原因在于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吊高了胃口。我們不再生活在報紙與電視平分秋色的時代了,網絡的高速發展,信息的迅速傳播,使人們更需要多元化的、體現包容與融合的、各具特色的“文化套餐”、“精神快餐”。
春晚來到這個世界上,一直就是央視被“包養”。不過春晚這么大塊肥肉,隨著市場經濟的突飛猛進,網絡媒體的多元化,被更多的人盯上了,誰都要從中分杯羹嘗嘗鮮美之味。之后,各地電視臺辦起了自己的春晚,不過還很少有敢和央視面對面抗衡的,一般都會錯過央視春晚的直播時間,“小荷才露尖尖角”,沒有一家敢大言不慚地說,都來看我的吧,別再等著本山大叔賣這賣那的了。互聯網走進千家萬戶,各門戶網站也打起“春晚”的主意。網絡春晚有一個很吸引眼球的名號——“山寨春晚”,但由于大腕不夠、節目質量不佳,沒能引起潮流,最終只能淹沒在春節期間的眾多娛樂方式中,人們節后津津樂道的還是央視春晚用老大功夫打造出來的“流行語”。
如今,地方臺的翅膀硬了,在實力上完全可以與央視比一比大腿。各地方臺的做法正是滿足人們“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的需要,應該鼓勵,支持。這種做法也會給春晚帶來競爭,促使文化產業進入大比拼的良性狀態,最終受益的還是我們普通老百姓。我們不需要“一家獨大”,更希望百花齊放。(中國臺灣網網友:梁澤南)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