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村里建廠40周年,江蘇江陰市夏港街道長江村承諾給平均每戶居民送1斤黃金1斤白銀。今年該村先期給每戶發100克黃金和100克白銀。此前長江村已有給村民送別墅、送股份、送現金、送水等“十二送”之舉。(人民網12月3日報道)
長江村村民的幸福事遠不止“派黃金”,他們津津樂道于“十二送”——送別墅、送現金、送電器、送水電費、送消費卡等等,接下來,村子還打算花800多萬替村民的別墅免費整修;承諾明年給每戶村民的別墅換上統一的豪華銅門。如此集體分紅的“大禮包”,著實令人眼饞。與那種唱哭省委書記《春天里》農民工出門在外打拼的情境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不可同日而語!長江村,這里風景怎一個獨好了得!
誠然,隨著近年來各級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關注,農村經濟呈現出生機與活力、農民收入成倍增長不在少數地區。但要看到,農民問題的核心仍然是“幣多分”的增收問題,農民收入地區差異還很大。11月18日《人民日報》載,人民日報記者調查弱勢群體生存狀態時,貴州省銅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貧困農民張中周的一句大實話,引起了不少人共鳴。他說苦累都不怕,最怕的是沒機會。的確如此,長江村“派黃金”就是一面鏡子,透過它可看到“冒富大叔”已把大伙兒遠遠地拋在了后頭。如何從“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轉變為“大家都富起來”,讓先富帶后富,確實是個問題。
貧困地區的農民有的是體力,卻苦于沒機會。破解農村發展的地區差,這個問題很復雜,也很龐大。既有城鄉公共服務不足,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城鄉發展差距大的現狀,也有土地流轉制度的細化、面向廣大農民的金融優惠政策的靠實,更有城鄉二元制度改革嚴重滯后,阻礙自由流動和農民權益保障的現實命題。有一個論壇就叫“如何讓農民富裕起來”,今年已經舉行兩屆了,專家學者為農民致富增收支招,固然很有必要,但就怕光說不練,關鍵的是別總在“農民進城”上打轉,還需政府與全社會一起,共同拿出實招來,實實在在地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哪怕是點點滴滴的新舉措。特別是創造條件,讓貧困地區的農民渾身力氣有地方使。
中國扶貧基金會會長段應碧曾說,九億農民是共和國大廈的基石,九億人民如果不能實現小康,那我們全面實現小康就是一句空話。的確如此,農民富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我們不光盯著誘人的黃金白銀,更需研究長江的發跡史。30年的長江村只是長江邊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而已,如今它的經濟總量達到了300多億,預計今年要突破450億元。撇開蘇南地區的歷史優勢外,其中肯定有制度層面、開放思維、民本理念以及創新發展等“軟件方面”的突破。因此,讓所有農民都富起來,不僅需要更多更優的惠農政策,借鑒先進地區的“發展秘笈”,更需啟動激勵制度,讓“長江前浪帶后浪”,使所有的農村集體不差錢,“派黃金”之舉多多益善。(中國臺灣網網友:梁江濤)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