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評“首席”、優秀教師配“秘書”、中小學也搞“大部制”改革……在前日召開的惠州市教育工作會議上,記者“意外”聽到了一些“聞所未聞”的教育改革新舉措。(10月17日《南方日報》)
“有的教師一成為優秀教師,就逐漸脫離教學崗位,對學生和學校都是很大的損失。”在昨天的會議上,惠州市長李汝求提出,惠州將探索建立優秀教師秘書制度,使優秀教師更好地從事教學科研。優秀教師脫離教學崗位——李市長的這句論斷并不是無的放矢。事實上,下至小學教師,上至大學教授,只要與“優秀”兩個字結合,就意味著需要脫離教學崗位,正式進入政治仕途,成為學校的管理者。
雖然漸入仕途的優秀教師仍在教育系統內,可此時人們更愿意稱之為“校領導”,而非某某老師。校領導和教師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前者有權力上的優勢,可以對教學工作發布指令,要求教師該教什么不該教什么,后者只負責完成教學任務,對校領導的命令負責,他們屬于不同的系統——就像房地產開發商和建筑工人一般,都從事房地產行業,但兩者的工作重點絕不相同。優秀教師脫離教學崗位,是要以行政任務為重,行政任務是權力的體現,而教學任務是老師服從權力的體現。
所以為了平衡兩者的關系,惠州市提出給優秀教師“配備秘書”,這樣既能完成教學任務,又能完成行政任務。這個提議看似非常有道理,可實際情況不是如此,給優秀教師配備秘書不能減輕教育系統的壓力,不能把優秀教師從行政任務中解放出來,讓優秀教師去專門從事教育工作。相反,此種做法不僅增加了教育成本,增加了教育系統的壓力,更重要的在于如此做法不僅不能使優秀教師從行政任務中解脫出來,還在教育改革的路上設置了一塊路障,更加不利于改革。
首先,配備秘書定會增加教育成本。配備了秘書,政府就需要額外拿出一筆錢作為秘書的工資,這意味著教育資金流動中會出現更大截流現象。一直以來,因為監管不到位,任何從上到下的資金流都會出現被截流,而最終大家看到的都是縮水的成果,中間會有大量資金不知去向。配備秘書,投入教育資金會越多,中間的截流也會越多,教育成本自然隨之增加。更重要的在于這些秘書是否被納入教育系統內,如果納入,教育系統將會有多么龐大,而支持龐大的機構運行又會需要多少動力,這都是值得商榷的地方。
然而,更大的影響是給優秀教師“配備秘書”,此舉間接承認了教育系統行政化的合理性。眾所周知,目前教育體制改革的最大阻力,來源于行政權力過多地干預教育本身。秘書這種職業是對權力的承認,它服務的對象是權力,而且權力越大,秘書的作用也越顯重要。而優秀教師只是教師行業的佼佼者,配備秘書之后,不僅不能讓他們從行政任務中解放出來,更有可能滋生他們的權力意識,認為得來特權是合情合理,使他們更加專注于維護行政權力,而非努力從事教育事業。這樣的結果就是行政權力在教育系統內扎得更深,愈加難以去除。
其實,去行政化才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任何不觸及根本,只在外圍小打小鬧的改革是永遠不會去的成功的,只是徒增教育成本罷了。(中國臺灣網網友:戈海)
。ū疚臑榫W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