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小伙騎車在豐臺區撞傷老太,寫下3萬元醫藥費欠條后自殺身亡,他在遺書中留言稱“無錢以命還債”。事發后,小伙父母起訴老太的5名親屬,稱兒子被逼身亡,索賠76萬余元。被告方認為,其與死者自殺無關,不應擔責。昨日此案開庭,未當庭宣判。(9月15日新京報)
這是一件挺令人傷感的事兒。小伙子自殺時只有18歲,正是花季雨季的年齡。雖然已經開始外出打工,但是看過照片的人絕對不會懷疑這是個還沒長大的孩子。他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究竟承受著怎樣的心理煎熬無人可以知曉,但當他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之后,卻給世人留下了一連串的問號。這些問題使得我們不得不再次審視這個社會的一切。
正如許多網友所問:究竟是誰把這個即將開始真正的人生的孩子給抹殺了?在消息的回帖當中,有批評老太太兒子的,也有批評少年的父母的。就事件本身而言,批評其父母或是老太太的兒子都有理可循,畢竟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他們都或多或少地充當了少年自殺的推手。據說在撞人后,曾有五個人到廖家要錢。而當其父母得知兒子闖了禍之后也是對少年打罵相加。這實際上已經在少年撞人之后的心理創傷之上撒了一把鹽。
不過,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為何3萬塊錢就會給廖家人和廖珍平帶來如此的壓力,甚至廖珍平會不堪壓力選擇自殺?這其實與廖珍平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他在這個社會的經濟水平有關。在富裕人群看來,三萬塊錢不算多。而在廖珍平這樣的打工家庭眼中,這是一筆巨款。從老太太一家和廖珍平一家如此看重3萬塊錢就知道他們都不是富裕之家。而不富裕導致的結果就是來自老太兒子的壓力和來自父母的氣憤都需要18歲的少年一個人扛在肩上。可是廖珍平畢竟只是18歲的少年,怎看承受如此重負?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曾經轟動全國的杭州富家青年飆車撞人案。因為這兩件事有許多相似點,但是由于當事的兩個人所處的不同背景和生活環境,結局相差之大可謂天與地。當時,在杭州案發生之后的現場,曾出現過一些至今提起來還會讓人覺得憤慨的畫面。幾個飆車的青年當得知自己的伙伴撞死人之后,第一反應不是害怕,而是不以為然,他們認為這事拿錢就可以擺平。此事最終的結局是飆車撞人的青年被判了三年。與之相比,廖珍平“以死還債”的結局所展現出的更多是弱勢群體對這個社會的無奈。我們或許可以想象一下,若廖珍平一家也是富裕之家或者最起碼是中國的中產階級,廖珍平最后的結局一定不是這樣。
從這一層面來講,廖珍平的自殺不只是其家人的不幸,更是這個社會的不幸。因為廖珍平的遭遇實際上反映出一個處于社會底層的群體,面對突發事件時總伴隨著無奈。原本騎車撞傷人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當事雙方也可直接坐下來商討一番賠償措施。可是就是這樣簡單的事換到底層打工者的身上,那就是要命的活了。正如一位網友所言:窮人的悲哀,有錢人撞死人用錢買命,窮人撞傷人用命還債!
而不同的社會群體面對類似問題,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同時也說明這個社會必定有某些機制亟待改變。這些機制包括解決收入差距、實現社會基本公平以及相應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等。但到目前為止這還是令人比較失望的地方。或許我們還會遇到這樣的悲劇。你相信嗎?(中國臺灣網網友:戈海)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