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人民日報海外版》有一篇文章提到:“隆隆的炮聲,劃過了海峽風云激蕩的歲月。曾幾何時,硝煙遠逝,海晏河清。然而,海峽并不太平,不息的濤聲,依舊時時激起滾滾風雷。海峽兩岸,臺灣大陸,何時能夠真正由對抗走向對話,走向和平?”問題的答案就是在2008年11月3日,開啟兩岸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陳云林率領的協商代表團從北京啟程飛往臺北,中午12點正式抵達臺灣后,開啟兩岸兩會前所未有在臺灣舉辦的歷史性會談與高層級的會晤。
筆者認為陳云林會長來臺具有下列幾項歷史意義:
一,臺灣大多數人民企盼透過陳云林會長來臺,將兩岸事務性規定具體法制化:根據臺灣各方面的民調顯示,多數臺灣民眾都支持“陳江會談”,這包括“陸委會”65%臺灣人民支持、蘋果日報59.33%臺灣人民支持、TVBS55%臺灣人民支持、遠見雜志50.3%臺灣人民支持、研考會50%臺灣人民支持,這些數字充分表達臺灣多數人民都樂見陳云林訪臺,這是臺灣主流民意的趨向。
二。開啟兩岸關系進入良性循環時期與建立兩岸溝通管道機制:陳云林訪臺這是自1993年4月“辜汪會談”以來,兩會領導人第四度會談,也是國民黨重新執政后,兩會領導人第二度會談,更是海協會會長首度來臺,其層級之高具有相當的指標意義。
三,對于臺灣經濟問題的解決,具有正面的助益:舉凡這次“陳江會”所協商之各項議題,包括兩岸海運直航、兩岸貨運包機、平日包機及建立兩岸空中直達雙向新航路、兩岸全面通郵和兩岸食品安全等。無一不是當前臺灣所迫切需要的經濟與民生議題,更對提升臺灣整體競爭力、避免被邊緣化產生重要的影響。
四,讓大陸領導見識到臺灣社會多元的聲音與民主的發展:臺灣以民進黨為代表的反對勢力正展開全面嗆陳行動,民進黨大規模號召“霹靂護臺小組”,以十八套行動方案為綱領,不排除以實際的行動抗議陳云林來訪,這使得陳云林瞭解在臺灣實行民主政治,必須對于不同意見必須包容尊重的實際情況,對于臺灣式民主的體認能夠更進一步瞭解。
五,完成辜汪會談未完成的遺愿,續老友之情與譜人情未盡之曲:雖然辜汪二老已仙逝,王永慶先生也于近日不幸病逝,但過去兩岸人民私下的友情卻是永恒的,陳云林會長過去與辜老及王永慶先生接觸的友情,已成為歷史的追憶,兩岸間其實除了具有爭議性的議題外,更多的是一篇又一篇令人動容的交往故事。
六,拋棄以往對立情緒,走向兩岸新和平時代:陳云林訪臺象征兩岸關系邁入一個新的階段,表示兩岸可能走向真正的和解,能夠冷靜地看待彼此,用客觀、冷靜、理性與科學的態度來面對的兩岸關系,以處理兩岸間具體事務性問題。
七,為日后兩岸政治上之諸多爭議,立下一個溝通模式:雖然兩岸政治溝通難,但可以此次經濟溝通的模式,樹立未來兩岸在諸多如國際空間問題、和平協議簽訂問題、兩岸法理定位與相互承認問題、兩岸憲政問題與法律問題等問題溝通的模式。
八,替國際社會消弭沖突源與制造新和平相處的模式:和平是世界各國都渴望的,兩會制度化的協商,為兩岸和平發展奠基,使世界沖突的根源少了一處,兩岸兩會溝通模式替世界上所有有此問題的分裂國家都找到一條溝通的新方向,替世界和平買下了一份保險,替和諧兩岸立下一個好的開始。
九,陳云林率領多位大陸銀行高層隨行,好處甚多:能夠使兩岸官方及民間對于兩岸經貿問題能夠更全面的觀察,并加強大陸金融機關與臺灣金融機關間相互瞭解,共同克服世界金融海嘯危機,以共謀對兩岸皆有利的因應經濟危機辦法。
總之,陳云林來臺具有相當大的歷史與指標性意義,無論在法律上、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及感情上,都帶來新的突破,但也考驗著未來雙方如何在制度化的前提下能夠有效落實各項協議內容,使兩岸人民能夠真正的受惠。同時對于兩岸任何需要經由溝通協商的議題與突發事件,能夠發揮事先的防范功能,以避免與減少誤判發生的情況。因此,透過此次陳云林來臺,使兩岸關系又向前邁進一大步,可預見的是,兩岸未來將是更理性更和平的互動。
(作者劉性仁為臺北市的大學兼任講師)
(以上文章僅代表網友個人觀點,不代表中國臺灣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