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我與朋友討論余秀華,我認為她最好能得到政府的津貼或穩定工作,朋友年輕浪漫,對此嗤之以鼻:“作家有讀者就有一切。”真的?華文世界里讀者數量第一位的曹雪芹,可是舉家食粥的。她又說:“網友一人給她一塊錢,就足夠讓她做個自由詩人。”我完全相信有網友愿意給,但有多少,能給多久?網友的熱情是典型年輕人似的,來勢洶洶,再瞬間煙消云散。
不管其他人怎么說,我從來都認為余秀華最重要的問題是生存:一張屬于自己的、穩定的書桌;一個相對平穩的創作環境;父母已垂垂老矣,婚姻不過是搭伙過日子,如果她長期是家庭的負擔,光那種吃白飯的壓迫感就足夠挫敗一個人所有的自尊自信了。
到現在,這問題算是有好的進展:她已當選為鐘祥市作家協會新一屆副主席。有這身份,到作協和作家簽約的時候,她大概也會榜上有名,可能會有工資,甚至會報銷醫藥費。雖然即使有不過每個月區區千元,但總比沒有好。而如果這個位置能讓她保持與文藝界的社會交往,給她出書之路鋪磚墊瓦,說不定,她也有可能用版稅養活自己。為什么是說不定?雖然我看過有出版社爭相為她出版詩集的消息,但書籍的運作時間實在太長,半年后還有沒有人記得她,還有沒有人讀她的詩?都不好講。
我是否太悲觀?我不覺得。我寫了這么多年,也始終是孜孜不倦的讀者,看到無數好作家湮沒,不再被提起。無他,新人層出不窮而已。尤其新聞熱點這件事,你還記得沙漠探險者余純順嗎?寫《死亡日記》的陸幼清?曾經的少女作家龐秀玉呢?也許你依稀記得,大部分情況下你忘了,他們有人已經去世,而那活著的,只能掙扎求生。
事實上,我也并不主張作家要完全依賴市場。總有些作品直指人心或者太深遠到難以理解,是人類的瑰寶,卻不能指望能有多少購買者。否則逼得作家必須以數量取勝,一年不出三四本就無以吃飯,就等于在說我們要拒絕潛在的《紅樓夢》,也不需要《追憶逝水年華》。較好的結果要么是富豪保護人出現,要么就是政府機構給予扶持。
別的不說,其實連《哈利·波特》在寫作之初,羅琳女士也是拿到了一筆政府基金的,否則你以為那長篇大論是作者餓著肚子寫出來的嗎?
別跟我說“果然富貴誤聰明”,我寧肯余秀華有穩定的生活來源,哪怕一個字都不寫了,對她對社會,也許都是更好的事。(葉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