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太平輪(上)》的觀眾大多會抱怨,電影都出片尾字幕了,怎么男女主人公還沒登船呢?從電影本身來說,觀眾的抱怨沒有錯。但對導演吳宇森來說,似乎有點小小的不公。其實,這部片子原名為《1949》,后來才改成現今的名字。《1949》這個片名就像馮小剛的《一九四二》,視野和氣勢非常宏大,并不只是表現一艘沉船而已。《太平輪(上)》體現了吳宇森打造史詩片的意圖,旨在呈現亂世洪流中眾生浮沉的命運,呈現戰爭、和平與愛情之間的關系。可惜,這部格局磅礴的片子,被拍得不倫不類,流于平庸。
作為一位暴力美學宗師,吳宇森歷經一場大病之后,執導《太平輪》明顯弱化了暴力美學風格,處處流露鑄劍為犁的和平主義。影片開頭和結尾的兩場戰爭戲,雖然尸積如山,爆破戲震耳欲聾,但幾乎看不到血腥斷肢的畫面,更多折射的是吳宇森的反戰思想。這種大而化之的戰爭戲,視覺上有點不過癮,也不如《集結號》那樣殘酷表現內戰。國共內戰本是中華民族的大悲劇,吳宇森僅借國軍將領雷義方之口說出,自己不該卷入這場錯誤的戰爭,還不如當初在抗日戰場上戰死。
吳宇森的戰爭和平觀很美好,但用電影表現起來就顯得很平常,沒有直刺人心的地方。一些情節逗人可樂,如國共雙方通訊兵在林中偶遇,端槍互指對方腦袋,下一秒倆人就放下槍吃起了烤兔肉。雙槍互指的鏡頭,瞬間變得搞笑。雷義方瘸著腿提起沖鋒槍掃射敵軍的畫面,又好似小馬哥靈魂附體。此類情節消解了戰爭的殘酷性,跟歷史題材氣質不太相符。1949年的中國改天換地,影響到無數人的命運,其中蘊含深刻的歷史玄機,也絕非要和平不要戰爭的簡單主題所能概括。
電影里竭力表現三對戀人如何相愛、如何浪漫,正因為戰爭所累,才導致天各一方。吳宇森擅長拍攝男人之間浪漫的兄弟情,這回他不服氣硬要拍愛情戲,結果處處表現得力不從心。如黃曉明、宋慧喬的愛情戲,極盡浪漫之能事,卻拍得像MV畫面,唯美、拖沓而造作。三組愛情戲又散亂無章,相互銜接得十分牽強。這類故意渲染的浪漫多余而冗長,愛情戲至高無上,脫離了1949年酷烈的大環境氛圍,替代歷史轉折期眾生的命運刻畫,無疑顯得有些浮淺。
反而是片中一些不起眼兒的情節,更能表現出亂世對眾生命運的捉弄。如片中章子怡飾演的女護士照顧一位垂死的傷兵,拿著后者的金戒指去街上買面包,結果一群乞丐追著她來搶面包,其中一人被疾駛而來的汽車撞倒。這一段戲情緒飽滿,對人的沖擊力很大。章子怡扮演的底層女性在亂世掙扎,無奈又不失尊嚴,也是全片最可稱道之處。然而,這樣飽滿的戲份和角色太少,全片漫長而乏味,整體敘事就像那艘太平輪,發生了災難性的失控。與《赤壁》相比,《太平輪(上)》雖不雷人,但吳宇森沒有體現出對大歷史題材的掌控能力。但愿,《太平輪(下)》有所改觀,別浪費了這個絕佳的電影題材。(周南焱)
[責任編輯:張潔]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