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我》的票房應該還是可以超過600萬元的,超千萬估計是不大可能了。這部被貼以“粉絲電影”的市場表現,證明主創們對“快男”六強粉絲在比賽結束一年后的數量和購買意愿上做出了過于樂觀的錯誤估計。
可以說,《我就是我》不僅是天娛芒果系在影視探索上企圖扭轉雷片代言人向精品轉型的一次重大失利,也是所謂“粉絲電影”的一次重大挫折。在影片上映當天晚上,朋友圈里有一條轉發,是影片的主創之一發表的,中譯中大約是說: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我們的東西就是好,我們也不指望它賺錢,我們就是要揮灑青春和熱血!時間會證明我們做了個牛×的東西……
電影也看了,確實是天娛芒果系少見的“避雷”之作,但上來就是一副“不想賺錢”的架勢,真的太可笑了,難道真的為“選秀十年”樹碑立傳嗎?那為什么影片里只有去年冒頭的小鮮肉,而沒有多年前的老幫菜?又為什么刻意回避紀錄片的身份,強調什么“真實電影”?強調真實時又為了討好粉絲加入一些沒有任何意義的海邊嬉戲畫面?為什么臨陣改檔期?
這樣一部電影沒有商業訴求是不可能的。不要抱怨院線首日3.25%的排片。在商言商,院線用專業的眼光做了市場預估,它就值這個數,如果它的單場上座率夠高,它能以3.25%的排片拿到6%-7%的票房,院線會立刻調整方向,顯然它做不到。
導演范立欣在受訪時表示,《我就是我》因為剪輯問題而將春節檔讓給了《爸爸去哪兒》,如果當時上映,票房也會很高。如果一個檔期就能決定一部電影的票房,那么這個市場的意義也就根本不存在了!栋职秩ツ膬骸访䴗柿恕胺劢z經濟”熱度和載體的兩大主脈,做出了正確的宣發策略,成功水到渠成。
粉絲是過度的接受者,也就是說,無論明星還是節目,它到底紅到了何種程度,它的受眾是否達到了“粉絲”的級別,還是只是一般的喜歡,兩者有著天壤之別。如果在2005年超級女聲比賽結束后的兩個月內推出一部哪怕只是比賽期間各種幕后鏡頭胡亂剪輯而成的所謂紀錄片,票房也絕對不會低。因為這個節目尤其是前三名(當然以玉米的戰斗力最為驚人)的粉絲都處于極度的癲狂狀態,所有與之有關的一切,只要不是價錢高得離譜,她/他們都會埋單的。
而隨著對選秀節目的監管,節目制播上的種種限制導致了節目的受眾的廣度、熱度和忠誠度都在逐年下降,《我就是我》的市場表現,證明主創們對“快男”六強粉絲在比賽結束一年后的數量和購買意愿上做出了過于樂觀的錯誤估計。
而《爸爸去哪兒》作為2013年下半年最成功的電視真人秀,在節目結束后的幾個月內,幾位星爸和萌娃一直新聞不斷、代言不斷、話題不斷。而產品本身也選擇了最恰當的載體——再拍攝一期像電視節目一樣的影像產品,雖然這個產品根本不是電影,但它能最大限度地滿足粉絲需求。在闔家團圓的時候,他們完全不介意把觀看節目的地點從自家客廳挪到影院,而他們并不真的想看一部由這些人主演的語焉不詳、情節混亂的“短平快”故事片,因為在節目和星爸萌娃中間,觀眾首先且主要是節目的粉絲。
第一季“中國好聲音”創造了超高的收視率,但它的觀眾主要是節目而非選手的粉絲,因此在比賽結束后不久的全國巡回拼盤演唱會中,除了前幾場依靠節目還未散去的熱度有著不錯的上座率外,后面許多場都相當慘淡。當年尚且如此,何況在比賽結束后一年半才推出的電影《中國好聲音之為你轉身》,200萬的票房雖與影片的質量極為匹配,如何賺粉絲的錢,是個技術活,但和質量真的無關。(小麥 影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