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4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著名演員楊立新連發5條微博,對經典話劇《雷雨》遭遇觀眾笑場表示了強烈的不滿和無奈,成為備受關注的公共文化事件。觀者分站兩壘,一方認為是北京人藝60年不變的僵化表演使然,另一方則對青年人的文化缺失表示遺憾。
在人藝這版《雷雨》之前,我曾看過其他兩個版本,一個改編成了驚悚暴力武打版,一個成了沒頭沒尾不知所云的串串燒。對于從記事起就看過《雷雨》的人,這兩個嚴重走樣的版本令人難以接受。人藝推出公益場的演出,目的是讓更多的人能走近話劇,推廣普及這門被許多人稱為小眾的藝術,但從這次事件來看,結果并不盡如人意。有人因此抨擊北京人藝一成不變的表演方式,認為就該緊跟時代步伐進行大膽創新,之前提到的那兩個版本的《雷雨》倒是做了創新,可這種創新只是為了變化而變化,呈現出來的結果并不好,甚至是糟糕的,不能說我們現在到了《變形金剛》《阿凡達》的時代,就也一定要有炫酷版的《雷雨》才算同步。
在這次事件中最受詬病的周萍飾演者王斑的表演,恰恰是我覺得最精彩的。在我幾十年間看過的多個《雷雨》版本中,周萍一直是一個形象比較正的懦弱大少爺,性格單一。在這版《雷雨》中,王斑恰恰演出了他的猥瑣——在父親面前的恐懼,在繼母面前的逃避,在四風那里想要像個男人一樣的愛,在魯大海面前的膽怯。這些豐富的人物內心層次都被王斑淋漓盡致地表演了出來,真正演活了“又尸又不老實”的周萍的種種神韻,也就是說,其實《雷雨》并非眾口一詞中的幾十年一成不變,演員們一直在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接近和完善人物。
楊立新在微博中明確表示,這樣的公益場不演也罷。藝術究竟應不應該有門檻?我認為太應該有了。在日內瓦有家只有200個座位的單廳影院,只放藝術電影,門口售票處是一位女士一位先生,均身著禮服,像參加Party一樣正式,來的觀眾也都儀容考究,在歐洲,像這樣的藝術電影院還有許多,有些甚至只放映默片,不管世界怎樣進步變化,這些有年代的藝術作品仍被珍藏、保留、傳承,放給那些想了解經典的人看。2012年法國電影《藝術家》用黑白默片的形式向經典致敬,在眾多用現代手段包裝的極炫酷的電影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和金球獎,證明過時的并非都是不好的,真正的藝術生命力是永恒的。如果說《雷雨》老套了、陳舊了、死板了,那450年前莎士比亞的那些悲劇又怎么講呢?說到底,還是觀眾藝術修養的缺失,藝術家就該有這樣不妥協的傲骨,就該懂得拒絕,任何藝術的存在都只是相對于一部分人,而不是所有人,藝術的大門就該對懂得藝術、愿意尊重藝術的人敞開,而非是客都迎。
藝術的普及和藝術公德心的培養是個漫長的過程,北京人藝正是身體力行放下身段的推廣者,而這樣真正做實事兒的劇院卻在這起公共文化事件中遭到如此詬病,這才是真正讓人心寒的事。(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