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指人們辭舊迎新的各種習俗。比如,喝臘八粥、祭灶、守歲、拜年、祭財神、逛廟會、鬧元宵等等都是漢民族的過年習俗。
年俗,是歷史,也是現實;歷史是指對于文化傳統(tǒng)的傳承,現實是指體現當代文化的創(chuàng)新。“喝臘八粥”是文化傳承,“看春晚”就是文化創(chuàng)新。文化創(chuàng)新的廣泛傳播,形成全民習俗,也就構成了“新年俗”。
而“語言年俗”就是與語言相關的賀歲活動,如掛福字、貼春聯(lián)、猜燈謎等等,它是一種具有特殊文化價值的年俗。
語言年俗,也有傳承和創(chuàng)新。中華人文精神與現代科技文化的結合,構筑了當代中國文化的風景線,人們以現代科技手段和傳播方式表達著豐富多彩的張揚個性的美好愿景,漸已形成體現時代特征的語言賀歲習俗,即“新語言年俗”,它彰顯了當代文化的特征。
新語言年俗之“新”,有形式創(chuàng)新,也有內容創(chuàng)新。比如拜年,由傳統(tǒng)的叩首作揖,到電子賀年卡、手機短信拜年、網絡音頻視頻拜年,再到微博、微信團拜等等,不斷刷新拜年形式。內容上,由注重恭喜發(fā)財到強調身體健康;由單一祝辭到豐富多彩的“拜年段子”;由靜態(tài)文字到包含情景的動漫或視頻的“拜年作品”。其風格,有情深意長的、有幽默搞笑的、有古樸典雅的、有現代時尚的……不一而足。
歲末語言盤點,作為一種具有賀歲性質并形成一定影響的活動,開始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及其廣泛使用已形成為新語言年俗。歲末語言盤點,具有極大的文化魅力,全民參與的熱情與日俱增。新媒體以及計算技術的廣泛使用,也為全民參與提供了條件與可能。近年來,歲末語言盤點已呈現多樣化的態(tài)勢,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間的;既有主流媒體的,也有自媒體的;既有聚焦國家發(fā)展的,也有關注具體行業(yè)甚至個人成長的……
當下,政府有關部門或社會有關單位的“四大”歲末語言盤點,即“漢語盤點”、“十大熱詞和年度漢字”、“年度漢字”、“年度熱詞”等,已有較大影響,具有極大的品牌價值。
個人微博、微信的歲末語言盤點已顯山露水,并漸成風尚。
無論是官方還是個人的歲末語言盤點,大體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評選”、一是“解讀”。評選與解讀是其重要的構成要素,廣泛參與的評選體現了語言年俗的全民性,不同角度的解讀展示了語言年俗的文化魅力。2013年12月20日國家語言資源監(jiān)測與研究中心和商務印書館等單位共同發(fā)布了“漢語盤點(2013)”。其中,“房”、“正能量”分別當選為年度國內字和年度國內詞。
專家組代表李宇明教授解讀“房”:溫飽是民生之本,而房子,是中國人最實在的人生愿景,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高居不下的房價意味著人的一生積蓄貶值到不如幾間住房,意味著剛畢業(yè)的大學生成為房奴,“樓價如此虛高,引無數百姓競折腰”。“房”字的當選,也是民眾對于利好政策出臺的期望。
評選組代表商務印書館總經理于殿利解讀“正能量”:能量,本來就是個中性偏積極的詞語。正能量的當選,是人們對能量積極向上的推崇,體現了細致而微的無私關懷。而正能量的傳播,需要社會上每一個人的努力。
“解讀”也成為了新語言年俗的亮點。
中國年俗就是辭舊迎新的賀歲活動,是一種喜慶文化、團聚文化。以歲末語言盤點為代表的新語言年俗,借助新媒體有效地傳承并創(chuàng)新了年俗文化。新語言年俗,是語言的歡愉,更是文化的饕餮。充分發(fā)揮年俗的聚合力,讓包括海內外華人在內的中國人踴躍參與歲末語言盤點,共同解讀年度字詞語,增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這才是語言年俗的意義與價值。(作者馮學鋒,系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語言學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