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門正道(漫畫)徐鵬飛
什么促進了成長?改革與開放。改革春晚遴選節目的模式,開放春晚一家獨大的舞臺
春晚幾乎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走過的全過程。而今,春晚仍在創造和享受著改革與開放的紅利。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直通春晚》以一場匯聚了32家省級電視臺精彩節目的直播,開啟了連續10周“走向春晚”的路程。這也讓2014年央視春晚以這種特殊的方式“提前幕啟”。
春晚這頓年夜飯,曾有很多年是央視“自產自銷”。國家電視臺當然有辦好春晚的實力,但在今天,什么是“實力”,或有新解。如果仍按傳統習慣“關門辦春晚”,這晚會也辦得下去,但在滿足觀眾不斷提升的文化需求上,難免吃力。從“關”到“開”,一個字變的是格局、視野、水準和潛力。
觀眾被喚起了新的期待。去年《直通春晚》,地方電視臺一批歌唱類節目的優秀歌手加入其中,每一位歌手都帶來了難以計數的粉絲,還有很多觀眾是從《直通春晚》里第一次認識了這些才華出眾的年輕人。一時間,“直通”為春晚造了勢,而平安、阿普薩薩、許藝娜也最終成了除夕夜的一道“特別風景”。
今年《直通春晚》的格局更大了。32個省級電視臺報送節目,有歌手演唱,也有其他的綜藝樣式。他們將在連續10個周末的直播中以比賽的方式,爭奪在除夕夜為全國觀眾“加個班”的機會。這是一種新的“實力”——從電視臺之間各自關門較勁,到打開大門互通有無;從爭搶有限的優質資源,到分享、共享這些資源;從組織全臺精英辦春晚,到調動各臺精華進春晚,到匯聚全社會最優質資源一起來辦春晚。春晚在歷經30余年、一度被稱為“暮氣日深”之后,又表現出了強大的成長性。
什么促進了成長?改革與開放。改革春晚遴選節目的模式,開放春晚一家獨大的舞臺。春晚作為一項全民關注的文化盛典,30多年來歷經沉浮、飽受爭議。年夜飯眾口難調,大聯歡不堪重負。太多的期待、過度的承載,讓每一屆的春晚導演們幾乎小半年都寢食難安。揣摩與迎合、苛求與平衡,而最終在屏幕上呈現的卻往往是經過打磨拋光之后的“標準件”。個性化的、接地氣的節目在這樣的機制下很難脫穎而出。春晚過去也開過“門縫”,但多少還有點羞羞答答。這兩年,下定了決心的央視人徹底把春晚的大門拉開了。這么一拉開,就再也不可能關上。因為從辦春晚的人到看春晚的人,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有著繼續變化下去的潛力和期待。從2011年開播的《我要上春晚》和2012年開播的《直通春晚》開始,央視調整目光,充分挖掘各地方和互聯網上的民間文藝資源,讓許多“原生態”的文藝表演登堂入室,也讓挑剔的觀眾們眼前一亮。走出象牙塔,高手在民間。春晚的舞臺印證著,只有植根于廣袤的大地,不斷地汲取新的營養,藝術創作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活力,才能經得起大眾的評判。
“開門辦春晚”也要觸動利益,也會帶來更苛刻的要求。“開門”并不容易。這既是大勢所趨,也是自我加壓,更是責任使然。最優質的資源匯聚而來,怎么公正透明地優中選優?《直通春晚》要拿出經得起全國觀眾尤其是眾多“鐵粉”挑剔的選拔規則。各電視臺會不會在收視率的壓力下搞惡性競爭?“開門辦春晚”最需要的是合作帶來的共贏。面對網絡時代的受眾,傳統電視晚會是不是只剩下了中老年觀眾?當平安、華晨宇們從打開的大門走進來時,這個疑慮消除了。這道年夜飯會不會越做越奢華?當越來越多有血有肉有魅力的人——藝術家、追夢者、勞動者們匯聚于此,春晚無需外在的鋪張,只需共享內心的“奢華”。
開門盡是春來早。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流動。如果說,每一年的春晚只是一次優質文化資源的短促流動,那么這種以開放促創新、以創新促流動的持續實踐,就營造了一個充滿積極含義的文化發展新局面。它的受益者,不僅是參與其中的央視及各省電視臺,也是那些優秀的職業藝術家和帶著夢想的普通人,更是電視機前來分享年夜大餐的億萬觀眾。大門已經打開,成效如何,讓我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