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寫作是需要不斷探討的一個永恒主題,也是人們的一個說不完的話題。兩者雖說關系密切,但它并非針對所有人。因為閱讀是人類十分廣泛的一種日常文化生活,凡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都會閱讀;寫作卻只是極少數人從事的一種腦力勞動。因此,閱讀與寫作對于絕大多數人說來,并無必然聯系。
首先,閱讀,在人類文化史上的作用,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需要。因為“人不光靠他生來就擁有的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歌德《生活與性格》)因為,如果“沒有對知識的渴求,就不可能有完美的精神生活,從而也就不會有創造性的勞動生活。”(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而“學習”和“對知識的渴求”則只有通過圖書閱讀才能實現。人類文明從古至今,無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或是文學藝術的產生與發展,無一不是跟隨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而進步的,人們對其熟悉、掌握無一不是通過閱讀而獲得的。就每個個體而言,人生有限,圖書無數,人的一生究竟能讀、應讀多少書、哪些書?先人說,一個人窮其一生最多只能讀兩千冊書;“所有的書都可以分為兩大類:只供一時所讀的書,和可供一切世代閱讀的書。”(約翰·羅斯基《芝麻與百合》)“唯有那些憑其自身思索而寫作的作者的著述才值得一讀。”(叔本華《意欲與人生之問的痛苦》)因為“讀書是在別人思想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尼古拉·魯巴金)所以,在閱讀中喚醒我們自己的藝術天賦,建立起我們自己的思想,便成為讀書的第一要務了。笛卡兒說:“我自幼就受到典籍的教育,因為我聽信了人們的話,認為靠讀書就可以對一切有益于人生的東西得到一種明白而可靠的知識,……我努力求學并沒有得到別的好處,只不過是越來越發覺自己的無知。”(《方法論》)然而,笛卡兒正是用這種“無知”批判了經院哲學,建立起自己的哲學體系,成為西方近代哲學創始人之一。
其次,寫作,在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發展中的作用,同樣至關重要。歷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學藝術所反映的豐碩內容雖然都是一定社會歷史時期人們社會實踐的成果,但從事這些事業的寫作者卻總是個人。他們著書立說,體現了人類社會實踐的集體智慧創造。史實說明,后人都無例外地總是在先人著述基礎之上繼承、發展、創造出新的科學著作和文學藝術。布特列洛夫說:“要從事創造,要有所前進,就必須詳盡無遺地熟知前人走過的曲折復雜的道路。要找到新途徑,就必須對過去的理論,成功和失敗有所了解。”他的《化學結構與取代理論》正是他一生讀書與寫作的結晶。因此他成為化學結構理論創始人和俄國19世紀化學家;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蘇軾“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陳思道“胸中歷歷著千年,筆下源源赴百川”等都說明閱讀在寫作中的巨大作用,以及人類文化財富中繼承與創新的辯證關系。讀書使人的頭腦充實,寫作則使知識精確。而今,對于科學家、作家、教師、語言文字工作者來說,閱讀與寫作是不是始終應當成為他們的一門必修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