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今日開幕。作為一個年輕又頗有雄心的電影節,該電影節引發人們對我國“少年派”電影節的關注。
在世界范圍內,電影節的發展正在印證著馬太效應,戛納、柏林、威尼斯……那些起步早、成名早的老牌電影節更易受到尊崇。我國現有的上海、長春、金雞百花等電影節中,發展時間最長的不過21年。起步高端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也只舉辦3屆。這些電影節雖經精心籌備,但畢竟資歷尚淺。“少年派”電影節如何突破影響力的臨界點,后發而上呢?
突出特色應放在首位。世界知名電影節的共通之處在于特色鮮明,如法國戛納電影節偏好藝術性、柏林國際電影節著重政治性等。這些個性不但容易辨識,且相互間能形成一定差異互補。反觀當下國內電影節,有的個性尚未彰顯,有的個性不具競爭潛力。若要國際化、專業化的目標不淪為泛泛標簽,還需提出明確定性。
其次,電影節不僅是業內聚首,更是大眾節慶。在國外,芝加哥國際電影節就是重視觀眾參與的一例。除了展影后調查觀眾的觀影感受外,該電影節會常設教育放映公益項目,堅持全年給當地的公立學校免費放映電影。可喜的是,這方面,國內電影節已開始嘗試,推出過“國際學生短片大賽”、“電影嘉年華”等活動環節,吸引公眾參與。
此外,市場化運作、多產業融合,也可以在擴大影響力的同時,促進電影節持續健康發展。如有著“電影節之王”美譽的戛納電影節,一方面作為國際化的電影展映平臺聞名全球,同時也建立起一套相對成熟的電影節會運作模式,電影節的影響力最終還提升了整座城市的影響力。
將“少年派”電影節打造出世界影響力,更需要我國電影產業自身的健康發展。只有我國電影工業實力不斷壯大,中國的電影節才能具備躋身全球一流電影節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