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4日,在美國好萊塢舉行的第85屆奧斯卡獎頒獎典禮上,導演李安憑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獲最佳導演獎。 當天,第85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在好萊塢舉行。攝影:新華社記者 楊磊
這次的奧斯卡,最讓國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導演李安的最佳導演獎。此前,不少人認為李安難以勝過斯皮爾伯格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美國《娛樂周刊》推估出斯皮爾伯格的得獎機率為27%,李安是25%。而這次李安的成功“逆襲”,應該歸功于他嚴謹謙遜的態度。影評人宋子文說:“李安為了拍攝3D苦學技術,為了監視水下攝影考得潛水執照。他把自己刷成白紙,去包涵不同的文化,這就是他成功的原因。”美國《綜藝》雜志的一位記者表示,自己有一次采訪李安:“他毫無國際大導演的架子,說到興奮之處更索性蹲下交流。”這位記者把此事在雜志社廣為傳播,他的態度也間接影響到該雜志社中奧斯卡評委的態度。
《林肯》手法太老套
不少影評人認為,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簡稱《少年派》)相較而言,《林肯》在可看性方面顯得有些不足。影評人yoyo說:“《林肯》是一部美國主旋律的劇情片,比較老套,用的是謳歌、仰視英雄的套路,深入剖析做得不是太夠。”《看電影》雜志的小K也有這樣的感覺,認為《林肯》有許多細節處理得不夠完善,演員丹尼爾·戴·劉易斯十分出彩,壓過了導演的風頭。反觀李安將難以翻拍的《少年派》改編成全世界觀眾都能接受的電影,不僅如實地還原原著的故事,深切表達了人性的深度,而且把電腦特技運用得淋漓盡致,實現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贏。
不過,李安此次的奧斯卡之行依然留有遺憾:個人奪得最佳導演獎,卻失落最佳影片獎。通常來說,奧斯卡的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是打包的。上一次出現類似情況是2005年,李安憑借《斷背山》獲得個人第一座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杯,但最佳影片被保羅·哈吉斯的《撞車》拿下。
東方價值受關注
李安傳記的作者張靚蓓認為,本屆奧斯卡能把導演獎給李安,說明它不再以美國本位主義看待作品,而是以多元、開闊的觀點欣賞結合了東方價值的李安。果真如此嗎?看這幾年奧斯卡的得獎趨勢,既有個人風格顯著的影片,也有中規中矩但制作精良的商業主流大片,《少年派》也算是后者的典型代表。可以說,時代在變,奧斯卡投票的會員口味也在變,媒體和輿論對其的監督批評或許是導致老年評委盡量往年輕人口味靠攏的原因之一。但不管怎樣,奧斯卡本土化、老齡化問題依然嚴重。影評人藤井樹在博客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少年派》獲獎只能彰顯出中國電影目前的困境。李安是華人的驕傲,他拿獎我們會覺得很光榮很自豪,這是身為娘家人的一種榮譽感。但清醒來看,除了《少年派》在中國臺灣拍攝之外,其實跟中國電影沒什么關系。所以千萬別做‘李安又拿獎了,所以中國電影人很牛’這樣的春秋大夢了!”
最佳影片有爭議
本屆奧斯卡競爭很激烈,原因卻并不是影片都太過出色。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石川認為,雖說本次獲得提名的影片都有不俗的品質與水準,但并沒有超凡脫俗的佳片。最佳影片《逃離德黑蘭》之所以能脫穎而出,是因為片中濃重的美國英雄主義色彩。影評人“老大爺暗夜騎士”認為,該片將個人英雄主義、好萊塢電影業、國際政治合作、歷史事件等元素相對完整地融合,而且故事鋪陳又具有商業化的跌宕緊張,“它無限放大了好萊塢電影的救世價值及功能,所以雖然在深度上有所欠缺,還是遂了眾多評委的心意。”但同時也有影評人對此表示不滿:“《逃離德黑蘭》如此平庸,比《刺殺本·拉登》差遠了,更是遠遠不如《少年派》。”不少圈內人表示,這個片子折射出了美國當下主流文化的價值傾向,十分符合奧斯卡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