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芳,此事你怎么看?”這是最近微博上盛傳的一句話,源頭來自電視劇《神探狄仁杰》中狄仁杰經常問副手李元芳:“元芳,此事你怎么看?”現在,這一口頭禪被網友戲稱為“元芳體”,不少人紛紛套用此句式,事事皆問元芳,令人捧腹。短短數日之內,“元芳”被詢問了250萬次(10月17日《武漢晨報》)。
一句話重復十次以上,就容易成為經典。有人斷言:這是炒作,“赤裸裸”的炒作。依筆者之見,有這種可能,但超越這一層面來看,任何炒作手段,其背后的社會背景更值得探索與研究。“元芳,你怎么看”被網友瘋狂熱捧,表面上看這種稍帶揶揄、自嘲甚至有點兒惡搞成分的句式很容易被重復、被牢記、被推廣,從更深層面上看,網友的表達不僅于此。
與歷次網絡語言的走紅相同,這次網友也用“元芳體”造出了很多令人忍俊不禁的網絡段子。比如:今天為何不發工資啊!元芳,你怎么看?——難道是傳說中的月光族?最近作業很多,元芳,你怎么看?高三的“童鞋”傷不起。值得注意的是,“怎么看”并不是重點,甚至網友可能都沒指望你作出任何回答,他只是在表達“怎么看”前面的那句話。前文鋪設交代完畢,答案已經自在人心,后面的提問已經變得不重要了。
每天“伺候”幾百萬個“狄大人”,元芳很忙。但與“杜甫很忙”不同,這次不僅僅是單純的惡搞。對“元芳”的詢問,不僅使網友一次次滿足了扮演“狄閣老”的戲癮,更重要的是在看似無厘頭的發問中,表達的欲望得到滿足——是的,“元芳體”的精髓在于表達而非詢問,不理解這一點,就無法想象為何那么多網友像沒頭蒼蠅一般折磨元芳。調查顯示,中國內地上班族在過去的一年內所承受的壓力,位列全球第一。如何緩解這種壓力呢?或許,祥林嫂般地對“元芳”發問就是一法?
說到底,對“元芳體”的走紅,我們不妨以娛樂精神看待之,且隨它去,一笑置之。正如狄仁杰的扮演者梁冠華在微博上所發的“偷笑”表情,可見當事人十分有娛樂精神,并不介意惡搞。對于其背后的社會心理和為其背書的民意卻不可玩笑視之。“元芳體”往小了說,這是研究網絡力量的契機;往大了說,是一門關于社會心理學的嚴肅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