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汪峰接受新京報采訪,對《中國好聲音》里選手身份造假一事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如果是在國外,基本上這個人的比賽就結束了,因為西方人最最注重的是誠實。”那么,在中國身份造假就是一個可以寬容的事情了嗎?
汪峰要以“導師的導師”身份加盟《中國好聲音》了,受那英之邀,他將會對那英在《中國好聲音》收的學生進行輔導。在去之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汪峰發表了對選秀節目選手“身份造假”的看法,“我們現在所處的是一個道德底線幾乎沒有的階段,你會發現這對“造假選手”完全沒有影響,讓他們主動出來承認,向觀眾解釋之后就完了。”
選手“身份造假”在觀眾中間引起了分歧,一方面有觀眾認為自己被欺騙,“眼淚白流了”,一方面也有觀眾覺得這無所謂,“只要聲音好”就可以。觀點之爭也是價值觀之爭,越是紛亂,越是顯現出當下價值觀的混淆錯亂。對此汪峰的看法是,“如果是在國外,基本上這個人的比賽就結束了,因為西方人最最注重的是誠實。”
當誠實遇到娛樂,是誠實重要還是娛樂重要?作為娛樂圈中人,汪峰選擇了誠實。可就整個娛樂環境看,要求娛樂圈乃至一檔選秀節目誠實,這仿佛是一件很不現實的事情。盡管如此,娛樂也有必要向誠實回歸,在看到太多悲情的表演、惡意的炒作之后,人們希望感受一些本真、誠實的東西,而本真與誠實才應是娛樂本來的面目。
僅就娛樂圈而言,其實并非像汪峰所說的那樣“道德底線幾乎沒有”,而是“道德底線模糊”。娛樂的底線在哪里?對電視臺、娛樂節目來說,在上級主管部門那里;對選手來說,在節目編導那里。被人為掌握的這條底線向來上下飄忽不定,游移的空間很大,時間久了,也就沒人在乎什么底線了。
從主管部門到電視臺,從娛樂節目到觀眾,始終沒有一條清晰的、被共同認同的準則。比如“造假選手”在真實狀況被披露后,主動站出來承認,向觀眾解釋之后就完了,這也會被視為是一種“誠實”,而且你會對這種事后的“誠實”毫無辦法;繼續追問、批評,會被認為是苛責選手,被認為沒有娛樂精神;而對此無動于衷,又會“鼓勵”更多選手接踵而來,不但“身份造假”,還會出現諸如“經歷造假”、“感情造假”等五花八門的行為,直到把一檔節目做死。
要不要寬容選秀節目中出現的一些造假行為,最終還要取決于觀眾的價值觀判斷。如果覺得這種造假是一種欺騙,是在利用觀眾的善良和同情心,是精神上的山寨,那么可以選擇不寬容。如果覺得無所謂,認為選秀和電影、電視劇一樣,可以虛構人物和情節,樂于享受被欺騙帶來的快感,那么大可以不把造假當回事。
我個人的看法是,可以對選手進行包裝,但包裝要有依據,不能脫離真實基礎;要用真情實感打動觀眾,不要覺得觀眾的眼淚廉價。
為了產業長遠,選秀節目也應杜絕包括“身份造假”在內的其他造假,在《中國好聲音》出現之前,選秀已經進入黃昏。誰也不會想到,換個形式卷土重來的選秀能夠再度成為大眾話題。選秀節目應珍惜這重新獲得的、來之不易的市場,別透支觀眾的熱情。好的選秀不是一錘子買賣,明年大家還期待仍然能夠在固定時間聽到好聽的聲音。(韓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