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事件:
臺灣影片《賽德克·巴萊》在內地票房不佳。
筆記觀點:
《賽德克·巴萊》所營造的“最單純親情、最徹底犧牲、最原始愛恨”,感人至深!好萊塢制造的那些所謂“大片”,都不可與之同日而語。
當我走進放映廳時,發現里面坐了不到10名觀眾。
《賽德克·巴萊》的上座率,與好萊塢制造的所謂“大片”,比如《超級戰艦》、《靈魂戰車》、《復仇者聯盟》什么的,還有“回鍋肉式”的3D版《泰坦尼克號》,都不可同日而語。據報道,《賽德克·巴萊》首周內地票房為435萬元,同期放映的“科幻大片”《復仇者聯盟》票房為2.13億元。
盡管《賽德克·巴萊》這部片子沒多少人看,但我還是覺得它更像是一部大片,真正的大片。和蜘蛛俠、鋼鐵俠、雷神那些莫名其妙的怪物相比,影片中的臺灣原住民領袖莫那魯道更像是一位“巴萊”(真正的英雄)。
他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他是渺小的,也是偉大的。他離我們并不遙遠,只有82年。
今天,除了那些研究臺灣的人,有誰還知道莫那魯道這個名字,有誰還記得“霧社事件”?
霧社,位于臺灣中部,離著名的日月潭風景區只有幾十公里。在霧社山區,居住著高山族泰雅分支馬赫坡、勃阿倫、荷戈、羅得夫、太羅萬、束庫等十二社。清時,滿人對當地原住民敬畏三分,有“擅入番界則死”的說法。臺灣被割讓后,日本人在霧社地區一方面開設學校、郵局和醫療設施等,對原住民洗腦;另一方面,為了獲取木材和樟腦等資源,進行大肆掠奪。
雖然原住民已經成為“日本國民”,然而在軍警的眼里,他們連動物都不如。警察幾乎代表了政府,他們甚至不把部族首領放在眼里。日本人利用原住民從事各種勞役工作,不僅辛苦,而且要求苛刻,比如把砍下來的樹扛下山,樹皮蹭掉了都不行。日警對原住民可以任意進行搜查、辱罵甚至毒打,強迫他們無償從事修路、建橋等繁重的苦役。對于從事伐木、運輸等勞作的報酬,還要從中克扣。一些日警更是隨意欺侮婦女。霧社人忍無可忍,起義終于在1930年10月27日爆發。參與暴動的有六個社,總人數為1200人,但有戰斗能力的只有300多人。在原住民警察的配合下,莫那魯道率領族人,襲擾、攻占了13處警察分所,殺死日本人134名。暴動震驚了日本,殖民當局調集軍警,包括臺灣軍司令部、守備隊司令部、臺北步兵第一聯隊等,前往霧社鎮壓,他們派出了飛機,甚至違反國際公約動用了“路易斯毒氣彈”。
面對強大的日本軍警,毫不畏懼的起義者不是選擇戰死就是自盡;為了不拖累戰斗中的父親、丈夫和兄弟,大多數婦女把孩子殺死,再上吊自殺。如此壯烈的場面,在中國歷史上也極為罕見!
300多原住民面對2500名軍警,面對飛機和毒氣彈,結局可想而知。原住民戰死者364人,自殺者225人……
“孩子們,在通往祖靈之家的彩虹橋頂端,
還有一座肥美的獵場!
我們的祖先們可都還在那兒吶!
那片只有英勇的靈魂才能進入的獵場,
絕對不能失去……
族人啊,我的族人啊!
獵取敵人的首級吧!
霧社高山的獵場我們是守不住了,
用鮮血洗凈靈魂,進入彩虹橋,
進入祖先永遠的靈魂獵場吧……”
這是影片中莫那魯道和他死去的父親一起唱的一首歌。正如一些影評人和網友所說的那樣,《賽德克·巴萊》是一部“觸及靈魂的作品”,一部“完全對得起良心的好影片”。
“完全對得起良心”的,還有該片導演魏德圣。如果想賺票房,魏德圣完全可以拍另一部《海角七號》,但他選擇了這么一個費力不討好的題材。為了拍攝《賽德克·巴萊》這部史詩性的大片,魏德圣籌劃了長達12年,跨國動員了兩萬多人,其制作規模和投入的力量,都刷新了臺灣影史的紀錄。
那些詩意的畫面,那一個接一個的特效鏡頭,那精心挑選的“演員”,都顯示出了一流的導演水平;而影片所營造的“最單純親情、最徹底犧牲、最原始愛恨”,更是感人至深!
但這樣真正的大片,看的人卻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