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民日報》刊發文章公開批評宮斗電視劇《甄嬛傳》,情節漏洞百出,內容“煽、色、腥”發揮到極致,主題上唯斗爭而論,以惡制惡。這種電視劇是為了迎合低俗市場,踐踏歷史,無益于人心,無益于精神文明建設的垃圾。(5月8日《揚子晚報》)
對于后宮電視劇的批判到底有沒有依據呢?這樣的批判首先想到的不是別的,而是建國之初對于電影《武訓傳》的批評以及隨之引起的全國范圍內的大討論。盡管,兩者沒有可比性,但在實際的性質上卻有著相似性,那就是這樣的批判都是來自于價值觀領域的批判,深刻包含著道德意義的前置判斷,而對于文藝的價值觀問題有兩個重要的思路。一個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一者是趙丹說的“管得太具體,文藝沒希望”。
《甄嬛傳》是后宮爭斗劇的代表,其情節上到底是不是“漏洞百出”,這該責問編劇;內容上是不是“煽、色、腥”,這該問觀眾;主題上是不是“唯斗爭論”,這該質問國家廣電總局是如何審核的。而得出這樣的結論“垃圾”的論調是不是公允還有待再議。但從整個事件的評論看,這僅僅是作者的一孔之見,自家之言,如此而已。舍此,不能說明更多的問題,尤其不能成為社會公認價值觀的典范或者代表,因為人人都有表達觀點的自由。從這一點看,作者撰寫此文的意義也僅此而已,只是自己觀點的表達而已,錯與對本身不能說的如此絕對。而這本身就是貫徹了上述兩個思路的結果。
宮廷劇的爛拍并非從《甄嬛傳》開始,筆者也是非常討厭看清宮戲的一類人。因為在這些電視劇中,背離了歷史之真與戲劇之假,頗具備在娛樂大眾的過程中誤導觀眾的效果。但是,這樣的戲劇卻似乎成為常勝將軍,經久不衰。越拍越爛,越爛越拍。在賺得無數大眾眼淚的同時也贏得了經濟上的成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樣的電視劇與現實無關,也與政治無關,可以肆意發揮,更是無關痛癢。當然,電視劇本身也沒有價值觀的宣傳義務。
但對于《甄嬛傳》進行如此險惡的批評,顯然是應該引起足夠重視的。在被斥責為“垃圾“之后,到底該如何正確對待呢?依照筆者的意思,電視劇就是電視劇,何必太較真?當初,鄧麗君的歌曲不是被稱之為黃色歌曲“靡靡之音”嘛,事實上如何?21世紀的今天,臺灣一部《海角七號》的電影被作家王豐批判為“大毒草”,實際上也遠非如此。在現實的語境之下,非但鄧麗君不是“靡靡之音”而成為男女老少的偶像,其音樂更是成為家喻戶曉的流行歌曲;《海角七號》也沒有“毒害”很多大陸和臺灣的青少年,而是過去了就過去了,一則娛樂事件而已。
所以,對于那些即使個人眼中斥責為“破爛”“垃圾”的后宮爭斗劇們也不防保持一個淡定的心,不就是一部電視劇嘛,有何大不了?須知,“管得太具體,文藝沒希望”啊!(文/王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