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電影《桃姐》在內地熱映。看過之后,桃姐和羅杰一家的深情令人久久感動。桃姐為一個大家庭工作,每天買菜做飯、打掃房間,足足做了60多年,直到70多歲突然中風,才不得不停止工作,住進老人院。此時,一直被桃姐照顧的雇主家第二代孩子羅杰開始反過來照顧桃姐,一段感人的故事也從這里開始展開。
用今天的話說,桃姐是一位住家保姆。但她和雇主之間,又不是簡單的雇傭關系,而是始終有良性互動。比如,桃姐知道去哪里買最新鮮的活魚,買菜總是討價還價,把雇主家的錢當自己的錢那樣精打細算著花,在遇到羅杰等想吃不健康的食品時,桃姐也不因為雇主給錢就買,而是出于對羅杰的健康考慮,偶爾“獎勵”他一次。與之對應的,是羅杰一家也把桃姐當成自家人,多年前就為她謀劃好了她退休后的住所,拍全家福不落下她,生病時更是悉心照顧。
相信這樣的雇傭關系是每個雇主都期待的,桃姐這樣的住家保姆也定然是家政市場的搶手人選?扇缃,家政市場服務價格節節攀升,桃姐卻少之又少。為什么會這樣?筆者覺得,還是因為在市場導向上,少了點人情味,多了點“銅臭味”。比如,在家政市場,服務水平完全跟著價格走,而衡量服務人員的水平也往往靠一些上崗證書、執業證書來證明。雖然說數字、證書顯而易見,易于比較,但未免冷冰冰了點,更是將桃姐那樣文化不高(比如電影里就有暗示她不太識字),但用心服務的從業人員排斥在了“優秀人選”之外。
筆者也知道,要改變家政服務市場的評判標準很困難,但至少可以從輿論導向和行業自律方面進行改進。比如,眼下有不少媒體頻頻發布“家政人員工資超過大學生”的報道,相比之下,宣傳雇主與服務人員和諧相處、互幫互助的報道卻少了很多。這就導致家政服務市場出現了“唯價格論”,從業人員坐地起價,紛紛要求與媒體發布的工資看齊,但在服務方式上卻沒有好的榜樣可以看齊。而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在對家政服務人員進行培訓時,也應當進一步強化“服務”的內涵,并且對相關家政公司制定的服務價格予以審查,從服務水平而不是服務價格方面引導行業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雇主也應當看一看《桃姐》,學一學待人之道。眼下,有的雇主覺得支付的服務費用太高,于是對家政服務人員不停索取,就怕吃虧,卻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和互相幫助。其實,雇主和家政服務人員之間,不妨試試擯棄赤裸裸的金錢和雇傭關系,而投入真情相處!短医恪返挠⑽钠弊g為“簡單的生活”,因為桃姐的要求不高,她珍藏的老舊家什承載了她一生對雇主的付出和關心,成為她最大的滿足;而雇主對桃姐的要求也不高,給予了很多寬容和尊重。如果將這種人生觀放進現在的家政服務市場,是否能讓供求雙方都更心平氣和一些,從而過上“簡單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