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青年報》等報道,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多年前的著作最近被讀者指出涉嫌抄襲。一位讀者比對了他的《青樓文化》一書以及南開大學教授陶慕寧等學者的作品,認為存在剽竊行為。在回答記者求證時,南開中文系古代文學教授陶慕寧說,孔慶東的確抄襲了自己的作品。此前不久,孔慶東曾公開指責抄襲。3月2日他在回應抄襲指控時說:是政治迫害。
學術是社會公器,有關學術不端的爭議,不是個人恩怨,關系到學術的公信力。因此,對于學術不端的質疑,被質疑者是否回應、怎么回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被質疑者所在學術機構,必須針對輿論的質疑(其實就是公開的檢舉),進行回應。這在國際學術界,是通行的規則。而在我國學術界,這樣的通行規則經常失靈。縱有人一再檢舉,甚至媒體曝光,可當事人所在學術機構,卻并不理睬。
如此一來,學術自治,成為個人恩怨和媒體治理。學術不端的質疑,就成為一場鬧劇,演變為質疑者與被質疑者之間的個人恩怨。一方面,由于沒有權威機構調查,還原真相,因此,被質疑者一經被質疑,就被貼上學術不端嫌犯的標簽;另一方面,由于權威機構的缺位,質疑者于是總是以“動機論”反駁質疑者,并進行人身攻擊。在學術界中正常不過的學術爭端,卻引發打罵學術、拳頭學術,結果沒有真相,只有一地雞毛。
嚴肅的學術不端的處理,演變為鬧劇,這實質是學術的悲哀,建議北大立即啟動對孔教授的調查,向社會做出回應。(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