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兩個周末,CBA(中國男籃職業聯賽)和NBA(美國男籃職業聯賽)的全明星賽分別舉行。籃球迷飽了眼福,也難免會有些比較。
從形式上看,CBA的全明星周末基本是模仿NBA,從內容和包裝的質量上看,前者還是要遜色不少,說是“山寨版”,也不算刻意貶低。
其實,模仿并不是一件難為情的事。1951年NBA舉辦首次全明星賽,也是模仿美國棒球大聯盟的舉動。直到1984年之后,全明星賽才漸漸發展為全明星周末,內容更為豐富,娛樂化色彩更濃。這些NBA花了幾十年才成形的體系,CBA用了十來年就能學個大概模樣,從發展節奏看,也許是后發者的一種優勢。
不過,“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和“一直在模仿,從未想超越”到底是有著本質的不同。這種不同,重點不在于“學什么”,而是“為什么學”。NBA的精髓是給球迷帶來歡樂和享受,使看籃球和看大片一樣精彩,為的是在同其他娛樂形式的競爭中生存下去。不真正認識這一點,CBA的模仿,就時常有深一腳淺一腳,學到哪兒算哪兒之感。
比如,林書豪大熱以來,他的各式球衣瞬時擺滿店鋪,成為最搶手的NBA商品。而頭一次打進CBA四強的山西隊,兩名外援自己在美國定制了1000件創意T恤,這兩天熱熱鬧鬧地在體育館門口搞起了簽售,引來球迷長龍。也許CBA看不上賣球衣的這點錢,但這還是構建自身文化的一種有效辦法。兩相比較,表面上看是捕捉商機的敏感度有差異,不如說是怎樣對待球迷、怎樣經營球隊的態度有差異。這種狀態下的模仿,學皮毛都還斑駁,又談何超越。
要說超越,也不是定下不切實際的目標,非得“不走尋常路”。超越有不同的坐標系,今日之我超越昨日之我也是進步。日本的足球J聯賽創立之初,先是認認真真地模仿足球發達國家的形式,又從巴西請來不少過氣球星,但不只為攢人氣,還在于學習南美足球的風格。這是模仿的心計之一。與J聯賽同步發展,甚至在J聯賽推出之前就精心設計的,還有日本的青少年足球發展體系。這是模仿的心計之二。如今,日本足球已成為在世界足壇代表亞洲的勁旅,J聯賽也成為成熟穩定的職業聯賽,擁有自己的品牌和文化積淀。通過對他人的不斷模仿,實現對自我的不斷超越,同樣收獲不少。
模仿和超越既可以是發展的不同階段,也可以是發展的不同心態。中國體育的職業化之路不過走了十幾年,模仿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形式上的模仿是最直接的辦法,理念上的領悟乃至文化上的創新則是另一層境界。缺了這層境界,別說超越他人,就連超越自己也難。職業聯賽的發展時間也有十幾年,不靜下心來想想這層意思,這十幾年的模仿都不知該總結點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