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滾吧,阿信》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大魔術師》
《打擂臺》
進入內地市場,香港電影人比臺灣導演早了十年,可是路卻越走越艱難;業內人士分析,北上的香港電影人帶給內地電影市場的變化功不可沒,但作品在情感表達上卻與內地觀眾始終有隔閡
在這個浪漫2月情人節電影檔,一部內地與臺灣合拍的愛情片《LOVE》橫掃兩地票房,成為第一部在內地和臺灣地區票房均過億的電影作品。而與《LOVE》同時間上映的內地香港合拍片《高海拔之戀》,雖然是大導演杜琪峰的制作,卻只拿到3000萬元左右的票房。觀眾普遍反映,兩部電影的差別在于———《LOVE》顯然比《高海拔之戀》更“接地氣”,更能引發共鳴。
從今年初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翻滾吧,阿信》、《殺手歐陽盆栽》,到如今的《LOVE》,越來越多的臺灣電影開始在內地市場生根發芽,并頗受大眾喜愛。有人說,這是“小清新”、“小文藝”的勝利。反觀更早進入內地市場的香港合拍片,近年卻每況愈下,叫得出名字的佳作少之又少,以致有人說“香港導演只會北上圈錢”。為此,羊城晚報記者近日走訪了幾位業內人士。對于香港電影和臺灣電影進入內地后呈現出的不同狀態,他們有著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