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2月26日《中國青年報》報道,超過三成的海外觀眾對中國電影不了解,他們最喜歡的導演是李安、王家衛(wèi)和張藝謀;調(diào)查顯示,外國觀眾也不怎么進電影院看中國電影,55.1%的人是通過錄像帶、DVD觀看的……近日,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公布的2011中國電影國際影響力全球調(diào)研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電影目前在國際上傳播乏力、影響非常有限。
目前的中國電影在制作和策劃時,多有這樣的運作定式:沖擊奧斯卡、膜拜好萊塢。無論電影內(nèi)容還是制作形式、敘述方式和情節(jié),都帶有濃厚的西方色彩。中國電影人最該具有的民族氣派、民族作風和民族風格被忽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藏在深山人未知”。
舉個例子,張藝謀是成功典范,“張氏風格”中影視價值觀和技術(shù)手法有濃厚的“西化痕跡”,《英雄》不過是“現(xiàn)代美國和恐怖分子練拳腳的現(xiàn)實龍門陣”。中國影視價值觀呈現(xiàn)軀殼化、空洞化。
其結(jié)果,我們的電影雖然非常熱鬧,但因為類似“企業(yè)貼牌”生產(chǎn),缺乏核心競爭力,只能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到頭來不僅浪費了巨大的文化資金,也制約了中國電影走出去的步伐。
國際文化競爭雖然要注重營銷模式和推介,但歸根到底是實力和特色競爭。這方面不妨學學印度電影:在2011年度北美上映的亞洲電影票房榜前20名中,印度電影獨占17部,且包攬前五名。原因就在于:在保持民族化的敘述風格的同時,許多印度電影始終與激烈劇變中的印度社會保持一種有機的互動。”這種民族化探索很值得借鑒。
因此,要想讓中國電影走出去,電影人的指導思想先要“走回來”。對別人的文化理念模式,可以是一種“拿來主義”,借鑒學習的同時,應(yīng)該有“單飛”的信心。其次,有關(guān)部門和觀眾對待原汁原味的中國特色電影,應(yīng)該多一些包容、寬容,允許他們失敗,多給一些掌聲,讓更多電影人愿意嘗試,愿意改革。當然,還要在推介模式上下功夫等,這樣,中國電影“徘徊在家門口的”的現(xiàn)狀,才能慢慢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