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語林啄木鳥”的《咬文嚼字》雜志社,從2006年起連續(xù)三年關注央視春晚,為大年夜的文化盛宴把好語文關。今年,《咬文嚼字》殺了個“回馬槍”,考察龍年春晚的文字質量,結果是總體上合格,但語言類節(jié)目的差錯還是留下了遺憾。(1月29日《瀟湘晨報》)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咬文嚼字》編輯部所列出的春晚語言文字錯誤,委實讓我們大吃一驚。原來語言文字如此規(guī)范嚴謹,大到文史,小到字詞,都是有講究的,而不是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想怎么說就怎么說的。然而,作為普通觀眾,我們收看春晚時只顧找樂,誰在意過哪部作品用錯了文史知識,哪部作品用錯了字詞?何況,受知識面限制,也沒能力發(fā)現(xiàn)錯誤呀。所以說,《咬文嚼字》考察春晚文字質量的做法很有意義,讓我們普通觀眾知道了春晚的語言文字錯誤,掌握了更多的文史知識。
更難能可貴的是,《咬文嚼字》編輯部是在春節(jié)長假中加班加點進行糾錯,并整理成文供讀者參照的。及時指出春晚文字錯誤,就能少讓其對觀眾產生誤導,可見《咬文嚼字》編輯部對語言文字研究工作多少富有責任心。這不光是對春晚的負責,更是對全國觀眾的負責。
由此想到,每年春晚結束后,網(wǎng)上總會有鋪天蓋地的評論出現(xiàn),可真正有建設性的,卻很少見。相關的評論,除了肯定,便是否定,尤其是好多還是批評性的,甚至批評得很尖刻。不是說春晚不可以批評,關鍵要批評得合理、有效,有助于春晚方面改進不足。可有些網(wǎng)友的評論,帶有很大的宣泄性甚至攻擊性,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及標準說事,把春晚批得一塌糊涂,最終卻沒說出什么合理化建議。那些隔靴搔癢、牢騷怪話式的批評,比起《咬文嚼字》的“較真”來,顯然缺乏誠意及針對性,多少有點令人遺憾。
春晚是全國人民的春晚,社會各方面都有義務和責任協(xié)助央視辦好春晚。而用正確的心態(tài)對待春晚,并幫助春晚查找不足,糾正不足,便是一個可行辦法。這方面,《咬文嚼字》編輯部為我們做了表率。每年春晚結束后,《咬文嚼字》編輯部都在第一時間對其糾錯,而且從2006年便堅持了下來,真是不容易。這種咬住目標不放松的釘子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當然,作為央視方面,也應因勢利導,讓《咬文嚼字》編輯部在對春晚糾錯上,發(fā)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比如,每年春晚結束后,能否委托《咬文嚼字》編輯部,發(fā)動全國觀眾進行挑錯、糾錯,然后在元宵晚會上進行總結,并給予適當獎勵?再進一步,每年春晚籌備期間,能否提前邀請《咬文嚼字》相關編輯擔任顧問,專門為各個節(jié)目及主持人串聯(lián)詞的語言文字進行把關?這樣的話,春晚直播時就會少一些語言文字方面的錯誤,質量上就會多一份保證,觀眾的滿意度自然會隨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