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賀歲檔的來臨,2011年的中國電影迎來最后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題材宏大的《金陵十三釵》與陣容豪華的《龍門飛甲》兩部大片同期上映,風生水起。回望這一年的中國電影,中國電影人為中國電影的發展留下了不少思考與話題。
3月、4月幾乎是由國產電影一統天下,其中較為引人注目的是新銳女導演李玉的《觀音山》。雖然影片從頭到尾都充滿了文藝片氣息,但在宣傳上卻頗具商業片范兒,并最終創下了文藝片的票房佳績,為該類型電影樹立了一面旗幟,更為越來越多的中小成本影片提供了生存模式。
香港導演葉偉信再次抓準了市場脈搏,打造了愛情魔幻影片《倩女幽魂》。《最愛》是今年國產電影中質量較高的一部,也是章子怡蟄伏后出演的影片。導演顧長衛在創作過程中經歷了多次刪改。大牌影星加盟是本片的一大亮點,除了主演郭富城、章子怡外,蔣雯麗飾演的農婦、濮存昕飾演的賣血者都極具看點。
5月一過,暑期檔就如火如荼地拉開了序幕,因有《建黨偉業》、《變形金剛3》、《哈利·波特7(下)》和《藍精靈》等中外大片的超常發揮,票房異常火爆,3個月共收42億元,整個暑期檔更是奪下了50億元票房的佳績。但這50億元的背后也存在很多隱憂,比如進口片占據主導地位,票房榜上十強有六部都是好萊塢電影,只有25.7億票房要給40多部影片來分割,這其中還有《建黨偉業》的4億票房,大片始終在電影市場中占據最顯要的位置,留給中小型影片的空間始終很小。紀錄片《海洋》和中小成本影片《鋼的琴》是敢于挑戰中國觀眾的兩部電影,無論是題材還是類型都不同以往,但精良的制作是它們的甲板,口口相傳的褒獎是它們的船帆,市場需要多元化,影片的品質始終是決定性的砝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