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賀歲檔”,又是滿眼滿耳的喧囂異常。輿論熱炒的重點照舊不是電影本身,而是諸如大片之間如何“杠上”,一部片子如何燒掉幾億元投資并志在多少億元票房,風姿搖曳的女主角如何踏上燦爛星途等等。
大片是好是爛,見仁見智,無需多費筆墨。但不難發現,在票房為王的今天,即便是《金陵十三釵》這樣本應跟娛樂毫不沾邊的重大苦難題材,也被輕易地跟“江湖故事”一塊放上了商業炒作流水線。雖說作為大片,作為一部奔著小金人而去的大片,《金陵十三釵》那種從頭到尾讓人以為在看好萊塢電影的感覺或許可以原諒,但出品方早早拿出“床戲”說事,頻頻眉飛色舞于票房的做派就多少有些讓人難堪了。
有人注意到,在該片熱映的同時,輿論對南京大屠殺真相及幸存者生存現狀的關注反而很少,幾乎被拍片軼聞之類“浮云”淹沒。一切話題始于“釵”,也止于“釵”,大家在影院里掉了幾滴淚,出來繼續關注此片源源不斷“貢獻”的八卦花邊,這正是文化市場過度娛樂化、商業化的寫照。
當下國內文化市場不可謂不繁榮,但更多是消費文化、娛樂文化的繁榮。雖然特效技術跟國際接軌,包裝炒作手段花樣翻新,但真正的經典作品,能夠傳下去、代表民族文化、代表整個時代的作品還是太少。有導演感嘆,不少國產電影票房是有了,錢是賺到了,但某種意義上卻依然很“窮”。而這種骨子里的“窮”在現在的文藝創作領域相當普遍,比如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大都缺乏扎實的本子和關照現實的題材,更很少拍出中國魂來。名導們忙于找捷徑、掙快錢,或爭拍古裝片、或爭拍宮廷戲,或爭著翻拍四大名著武俠小說影視舊作,“十年磨一劍”的精品力作不多,“五年一亮劍”的怪事倒是層出不窮。
跳脫真誠和感情,揣著一腦門子生意用大投資、大制作、大宣傳的法子來搞文化產品并不可持續。有句話說,不能窮得只剩下錢,還有句話說,不要走得太快,以免我們的靈魂趕不上我們的腳步,這兩句話值得名導們好好琢磨,搞明白這個,比斬獲幾億票房捧回幾個小金人重要得多。(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