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金陵十三釵》在美國獲得第69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這天,我在影院觀看了這部電影,看得我淚流滿面。我在微博中感慨:老謀子難得拍出這么好的電影啊!當初看嚴歌苓的中篇小說《金陵十三釵》,就曾熱淚盈眶。
1937年12月13日,那個寒冷的冬天,南京淪陷。一座城市、一所教堂、一場戰爭,13個風塵女子、一群金陵女學生、一位神父、一些軍人,在“南京大屠殺”的背景下,通過電影《金陵十三釵》,共同演繹了一段泣血往事,表達了感人至深的人道情懷。
由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有著較大的改動,但最核心情節沒有變,那就是:最后日本兵要女學生去“唱歌助興”,為了保護這些花骨朵般的女孩子,那些躲到教堂受到過庇護的金陵妓女們,決定替代女學生們去赴這個“魔鬼之約”……在殘酷的戰爭背景下,她們的人性得到了崇高的升華。
這是一個保護與拯救的故事。有關史學專家說,這情節基本上是虛構的。嚴歌苓對媒體記者說:“有一點影子的可能就是魏特琳在日記中所提到的她曾經歷過的那件事情。魏特琳女士是金陵女子學院的教務長,當時日本兵來到學校說要帶走100多個女孩子,她當時實在沒有辦法就說,你們中間是不是有專門干這種職業的?如果有,就不要讓日本人傷害那些良家女孩了。最后,當時避難的20多個風塵女子站出來了,使那些女學生們沒有遭到噩運。我覺得這個挺震撼的,也就把它寫進我的小說里了。”
有報道說,《金陵十三釵》的英文譯名叫“TheFlowersofWar”(《戰爭之花》)。在電影中,張藝謀用兩類“戰爭之花”,表達他對于人性的冷靜思考:女學生可以稱之為純潔百合,素樸高雅;而身著旗袍的秦淮歌妓,則更像是廢墟上開出的艷麗野花。我以為,從藝術的內在邏輯看,成年的“艷麗野花”保護未成年的“純潔百合”,是完全成立的。
與真實歷史相比,無論具體的情節和細節是如何不同,底層人挺身而出保護他人、舍身忘我拯救他人,這是無法抹殺的歷史。在南京的“安全區”,外國人保護了大量中國百姓;同樣,在二戰時期,上海敞開胸懷,接納和保護了大量猶太人……這都是中國版的“辛德勒的名單”。
保護他人,也就是拯救自己。我的同仁親赴南京和上海,走進那曾經的烽煙滾滾的歷史,采訪專家和當事人,還原《金陵十三釵》背后那“保護與拯救”的真實歷史。保護與拯救,是崇高的人間道義和人類情懷,就像電影名片《辛德勒的名單》中所表達的那句希伯來名言:拯救一個人等于拯救全世界!
愛國從來不分身份貴賤,“同仇敵愾”更是整個民族迸發出來的精氣神。身為下賤者,同樣可以心比天高。我看過教授、博導邵雍先生所著的《中國近代妓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一章寫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妓業》,有一節寫到“不愿作奴隸的妓女”,里面列舉了不同時期的例子: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期間,妓女同樣沒有置身事外,而是與上海人民一道全力支援十九路軍抗戰,當時報紙評論說“妓女亦愛國,可見此戰感人之深矣”;1936年下半年綏遠抗戰期間,南京的妓女踴躍參加捐款活動;1944年日軍攻占許昌后,12個有姿色能說唱的妓女被漢奸選中送往日本憲兵隊,其中一位叫鞏素云的女子跳車自殺,誓死不侍奉日軍……難怪郁達夫都曾感慨:誰說猶唱后庭花處,商女都不知家國的興亡;試看漢奸到處賣國,而妓女乃不肯辱身,其間相去,又豈只涇渭的不同?
氣節的力量,是偉岸的力量;人性的光輝,是璀璨的光輝。偉大的民族和偉大的人民,是不可戰勝的。無論是嚴歌苓的小說《金陵十三釵》,還是張藝謀的電影《金陵十三釵》,都能讓我們明白一個深刻的道理:將軍無非贏得戰役,人民才能贏得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