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達、蔡明、馮鞏、黃宏。(資料圖)
2日晚,央視春晚進行了第二次語言類節目審查,8個作品參審,將有6個節目通過。在審查節目中,黃宏、蔡明、馮鞏、郭達這些春晚“釘子戶”,將搭檔新演員依然出現。(12-04《北京晨報》)
春晚三十年,年年盡熟臉,場面看似很熱鬧,觀眾難免審“美”疲勞。而真要對那些“釘子戶”施以“大刀闊斧”,又談何容易?
演員方面,能有幸上央視春晚,已屬不易;而能年年“光臨”,成為春晚“釘子戶”,更難上加難。除導演的特別垂青,格外關照,演員本身定然在藝術造詣、表演功底、接近生活上,有獨到之處。不然,一個導演“走眼”,不可能所有導演都“走眼”。一句話,“凡存在,必合理”,能成春晚“釘子戶”,關鍵還是自身“強”。
做為導演,也有其難言之處。一方面,央視春晚的特殊定位、特別作用,使導演在節目編排、演員調配上,不可能那么隨心所欲,游刃有余,而是上下左右都有實際情況制約著。如此眾口難調,選擇那些“老江湖”、名演員,無疑更少風險,更事半功倍。另一方面,這些“釘子戶”,對央視春晚來說,都可說是“元老”級別,都稱得上“臺柱子”。在某種程度上,人家“過的橋”,比小導演們“走的路”,要多得多。春晚幾十年,一朝被涮下,于情于理,又怎說得過去?
三者,春晚是需一批“黑馬”的涌現,可要落實“不拘一格降人才”,也不那么容易。雖說近幾年,通過各地方臺的推薦,通過央視頻道的“星光”舞臺、“鄉村”世界,推出了像西單女孩、旭日陽剛、阿寶等這樣的新人,但相比觀眾期盼,仍有很大距離。與此同時,既有專業知識,又富舞臺經驗的春晚“釘子戶”們,他們在充當伯樂,培育藝術新人上,無疑更有優勢,更能駕輕就熟,更會獨具慧眼。以此而論,春晚“釘子戶”重組,未嘗不是一種好嘗試。
春晚要永褒青春,要凝聚人氣,機制須改革,創新是必然。顯然,眼下“釘子戶”的重組,對廣大觀眾而言,力度仍小,鮮度仍不夠。但不管怎樣,畢竟央視在嘗試,在努力。僅憑此,就值得人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