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導演許鞍華的電影除了太文藝,另一個特點就是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桃姐》就是一部烙上強烈藝術個性的影片。記得許鞍華當初想拍這部影片的時候,沒有人愿意投資,后來還是劉德華的幫助,才成全了這部韻味十足,催人動情的文藝片。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剛剛結束的臺灣“金馬獎”上,《桃姐》一舉拿下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分量頗重的大獎,現場贏得陣陣歡呼。成為最大贏家。身兼投資人、主演等身份的劉德華自我調侃稱,“我就知道是花錢買了個影帝。”當然,這只是一句戲言,但是,足以證明劉德華的投資眼光,如果沒有劉天王的支持,可能影壇上就失去了一部具有鮮明特色的優秀影片。
《桃姐》的光彩何止在“金馬獎”上閃耀,在前不久的威尼斯“金獅獎”上,該片扮演“桃姐”的葉德嫻更是在息影11年后憑借著這部影片獲得了最佳女主角獎。《桃姐》也被譽為是本屆威尼斯影展中最為催人淚下的電影。當頒獎現場宣布這個結果時,現場嘉賓們對葉德嫻報以了熱烈的掌聲。
由此使我想到了一個話題,這就是《桃姐》離我們有點遠,像《桃姐》這樣的文藝片獲獎,內地的媒體都予以了充分報道,但是,作為一個普通觀眾何時才能夠看到這部香港文藝片?現在,在市場利益的驅動下,商業片大行其道,進入內地公映的香港影片大都是武打、驚悚、槍戰一類的商業片,這方面,引進方倒是要學學劉德華的投資眼光。
《桃姐》延續了許鞍華一貫細膩、溫情、寫實的風格,依然是女性主義與人性的角力,并帶有“純香港”的地域氣息,這也是該片贏得威尼斯“金獅獎”和臺灣金馬獎“的優勢。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許鞍華的獲獎也給了我們內地導演許多有益的啟示,堅守藝術個性是電影繁榮呈現的美麗姿態,為了經濟利益放棄藝術追求,都去拍商業片,創作走向同質化,這是對電影藝術的一種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