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上海在地處松江美麗的泰晤士小鎮,舉行了2天的“萬人相親大會”,據說現場連同家長真有近萬人到會,其中所謂的“剩女”占了大多數,社會對此予以了普遍關注,有媒體發出了“滬上‘剩男剩女’為啥越來越多”的呼喊。看來,“剩男”難娶、“剩女”難嫁,已成為一個社會重大問題。
男婚女嫁,自古而然,可是到了現代,社會發展、婚戀自由、生活提高,怎么反倒形成了“剩男”、“剩女”問題?其實,我覺得這一問題的出現,正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衍生現象。而“剩男女”問題,本質上實為“剩女”問題,因為男性雖然年過35歲,但在45歲左右,仍可以去用愛情(而不必用金錢、官位等)找到佳偶,故未婚男子甚至在50歲左右以前未婚,都不一定是“剩男”。目前認為35歲至45歲的未結過婚的男子便是“剩男”,實際上是個偽命題,其實不愁娶。但未婚女子就不同了,若35歲以前不趕著把自己嫁掉,即使條件很好,一般的女子想找心目中的如意郎君恐怕就難了,其原因是因為男女間生理條件不同。
人們都把“剩女”現象歸結為女性求偶條件太高,甚至是所謂“丈母娘干擾”,而絕大多數情況下則歸罪于女性求偶太“理想化”,有車有房(房子大小不得低于兩房兩廳,最好為別墅)、有事業之外,還要年輕貌端、體貼女性、會做家務、孝順丈母娘等,其實,在時下社會,提這些條件也沒什么不對。所以,我認為把“剩女”現象歸結于女性條件太高,或丈母娘問題,都失之于簡單。
“剩女”現象的出現有多種原因。一是社會發展的因素,即人民生活普遍好了,擇偶條件也水漲船高。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6個平方米的小房間,甚至沒房子也可以找個女大學生結婚,現在就難了。二是有一些客觀的制約因素,使目前一些有學歷、人品好的無房男女難以尋覓佳偶,一個冰冷的事實就是若租私房結婚,孩子戶口沒法報,將來小孩讀書無法解決,所以,婚房成為青年的婚姻之坎。三是中國傳統的結婚條件男高女低理念尚未改變。如博士女生一般不肯低嫁非重點大學本科學歷男,更不必說是大專或中專學歷;有車有房有顯位家庭的女孩,一般也不肯去找無房無車的體力勞動者家庭男孩。四是女孩攀比心理的阻礙,同等條件的女孩,若別的女孩嫁了相當條件男子,她若找了物質條件稍差男孩,心態就會不平衡;更有的女孩初戀(或二戀、三戀)時找的男青年條件很好,因不善相處、高傲或挑揀等因素未嫁成,若后來年齡上去了、皮膚也皺起來了,碰到條件稍差的男孩,便也不肯再低就,常將之比初戀男,因為女孩一般都認為自己應該越挑越好,而不是越挑條件越下去。五是目前客觀條件限止,有的白領男女生活圈子窄,基本上是工作單位、家庭兩點一線,而目前的企事業(私企或小企)單位,工會、團組織沒有或不大組織男女集體活動(甚至開會也沒有),男女之間接觸機會太少。六是高學歷女白領事業太忙,等“稍閑”下來想結婚,卻發現選擇空間很少。七是目前社會給人們提供了單身自由空間,社會輿論也不歧視未婚女子,而且單身確也自由快樂,故許多優秀女子對結婚不迫切。八是互聯網發展,“奪”走了許多白領女的時間,“搶”走了他們的生活空間,有的男女白領對結婚后柴米油鹽、生兒育女、兩人世界互相牽制感到恐懼,向往單身的自由。九是女孩青春期短,而高學歷女子的擇偶最佳青春都奉獻給課堂、書本了,故學歷雖高了,但青春卻過了。
以上九種產生“剩女”的原因,有的是可以化解的,有的是無法逆轉或緩解的,如一位高學歷女子,若本人家庭條件好、收入高,職稱變成副高以上,職務變成副處以上,叫她如何肯再“俯就”找條件比她差的男子?又如社會提供了單身女子生活空間(這在封建時代是不可能的),許多白領女會選擇單身生活。所以,正是社會的進步、女性的成功,造就了一大批“剩女”,這是時勢使然,是發展帶來“衍生品”,既無法改變,也須承認它的正常合理。
就社會或家長而言,當然不希望產生大量“剩女”,希望解決“剩女”。古代時,統治者為人口增殖計,常立法逼青年男婚女嫁,如春秋時越王勾踐就規定:“女子十七未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未娶,其父母有罪”(見《吳越春秋》勾踐外傳第十)。現在當然不能這么做,政府也只能提倡不當剩男剩女,因為目前中國人口眾多,沒有增殖問題。不過,為社會安定計,我認為還是應逐步減少“剩女”數量。這個問題的解決,主要靠三條途徑:
第一,是輿論關懷,即社會應多宣傳婚姻應以愛情為甚礎,而不是以物質條件、家庭背景為基礎,包括文藝作品等,不要過分渲染物欲橫流的理念。
第二,加強對婚齡的指導、宣傳,一般可提倡高學歷女性在本科畢業后即完婚,甚至作些規定,如把領結婚證作為研究生錄取的考量之一等。
第三,社會、單位應多發展各類社會交際活動,讓未婚男女青年有機會互相接觸,提倡自行認識戀愛。婚介所、父母代為擇偶、媒約介紹,全是物質、地位、家庭背景的比拼、交易,根本無純真的愛情。這一條是最重要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此處不展開。
但即使是社會急、父母急,“剩女”現象也不會消失,這是社會發展到一個階段的正常現象,許多成功女子只能自覺或被迫選擇單身或成為“剩女”,這是發展的“代價”,社會焦慮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