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最近曝出兩份某大學圖書館的外借圖書榜單,《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做最好的自己》一類“導人成功”的書籍占據了借閱的半壁江山,這一現象引起了人們的爭議。
“成功學”強勢上位圖書館借閱排行榜,本身或許有多種原因。比如讀者習慣于從圖書館借閱缺少收藏價值的“一次性”作品,而自購與收藏自己喜愛的書籍;圖書館購置單冊此類圖書的量可能高于其他書籍,導致借閱次數同比增加;讀者對此類書籍的閱讀速度快,借閱流通的周轉快……但它無疑也透露了一種被“成功焦慮”所烘烤的閱讀取向。
在類似榜單里,讀者對閱讀的需求變得越來越明確。一切似乎都只為了尋找一個答案:怎樣讓自己變得更有效率,不斷彌補缺陷,不斷走向完美、走向成功。
自我完善的追求不能說不對。畢竟,一個社會的奮發向上,很大程度就來自于每個人對成功的渴望。但是,以同樣的追求來定位我們的閱讀,一方面,顯然是把閱讀狹窄化了。如果說閱讀就是為了尋找成功的秘訣,那么,那些顯得“無用”的藝術珍品,流傳千百年的古今中外文學名著,甚至史書傳記,直接“效率”都顯得太過低下了一些。閱讀或許會有功利的、實用的方面,但在更長時間、更廣視野里,它更是審美的、非功利的。看完一本好書,你或許會感嘆一聲:真是一本好書。這個“好”,單是“成功”二字,恐怕無法解釋。而另一方面,以閱讀來導向“成功”,也有點把成功的概念狹窄化了。通常,那些所謂的“導人成功”類圖書所指涉的“成功”,只不過是一些“黃金屋”、“顏如玉”等過于功利的東西而已。
兩份閱讀榜單雖不全面,卻也揭起了我們時代心靈的一角。執著于“成功”的閱讀,實際上袒露的是當下的我們對于“成功”的偏見與焦慮。說到這里,想起前不久有記者對“中國最年輕的博士”的專訪。當這位年輕博士被問到什么是“成就好一些”的時候,他回答:“北京戶口、買房、找個好工作”。如此的直白讓人窘迫,因為他赤裸裸地展示出了當下許多人對成功的理解。而榜單上的閱讀,不過是人們被這種成功的焦慮“挾持”的印證罷了。
但愿我們能重拾審美的閱讀,時不時回想那些“無用”而愉悅的閱讀經歷。惟其如此,閱讀才不是一枚焦慮的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