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包括我自己在內,往往不喜歡“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這兩個詞。總覺得有等級歧視之嫌。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文化領域確實有這樣的區別存在著,比如歌劇、音樂會、話劇,甚至一些戲曲如昆曲、京劇等,往往被視作是“陽春白雪”,對欣賞人群有一定的選擇,但電影、電視劇、流行歌曲、綜合娛樂節目等卻具有普適性,甚至往往適合于喜歡“陽春白雪”以外的人。海納百川的電視,因為抹殺了這些區分,更是被人們習慣著、喜歡著。
特別是在如今生活節奏過快,工作壓力過大的時代,大多數人在空暇之余打開電視不外放松心情,圖一樂呵。也因此,那些為了迎合大多數受眾,提高收視率,讓人放松的,博人一笑的娛樂節目越來越多的誕生了。它們就像是電視節目里的“下里巴人”,開著人人都覺得好笑的玩笑,抖著人人都聽得懂的包袱,當玩笑開得差不多,包袱抖得差不多,花樣就出來了:眾人公認的美女或是丑女不顧淑女形象躺在臺上撒潑打滾的有之,撒嬌發嗲的有之,語出雷人更不罕見,為了保持知名度,節目上鬧得不夠過癮,節目下鬧緋聞、發寫真,延續炒作。普通觀眾又作何反映,有不齒的、看熱鬧的,也有個別為其出位的個性而“贊嘆”不已的。不可否認,電視娛樂節目的主角——80后、90后們的確是個性張揚的,雖然我們推崇個性,卻不推崇有違正常道德倫理和審美觀念的個性。畢竟,電視是一個大眾媒體,在我兒子身上,這些00后甚至10后身上,我深切體會到了雖然我們在努力控制但是不可避免的電視媒體給他們幼小心靈帶來的影響。我們身為父母,真的害怕,害怕他們的價值觀終將被這些“出位的個性”所誤導。
還有就是審美疲勞,甚至厭煩。還記得《快樂大本營》剛剛推出時,我也是期期必看的忠實觀眾,可如今從有線換成數字再換成高清,可以收的電視節目有200多個頻道,可以看的娛樂節目也是從早到晚數不勝數,可是手里的遙控器總是不閑著,反而覺得能吸引眼球的東西太少,即使看了也總覺得缺點什么。問題在哪?那就是節目的同質化越來越嚴重,最嚴重的就是娛樂類節目。周末打開電視,在黃金時間,地方電視臺往往只有兩類節目:一類是模式大同小異的征婚或游戲類節目,一類是早就開始商業運作與宣傳的電視劇,雖然很喜歡看電視劇,但是當三五個甚至七八個地方臺放著同樣進度的同一部電視劇,如果吸引人還行,如果質量差些,那只有感覺到厭煩。我從小就是個電視迷,覺得電視的魅力就在于它像我心目中的滿漢全席,有葷有素,有陽春白雪,有下里巴人,讓我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時期能有不同的選擇。但問題是,如今當我們吃膩了不用費心思考的快餐,當我們想要“陽春白雪”的時候,卻發現有深度、有水平、有正面教育意義的節目越來越少,特別是越來越退出了綜合類電視臺的黃金時間,甚至完全蝸居到自己的新聞頻道或文化頻道等。深度的新聞類節目就沒有市場嗎?回想起早些年《東方時空》剛剛推出時,似乎不是這樣呀,那時每天早早家家戶戶傳出的都是一樣的旋律,也是同樣的萬人空巷呀。現在的高品位節目確實難做了,不是觀眾的欣賞水平低了,都去看娛樂節目了,恰恰相反,是欣賞水平高了,眼光挑剔了,不說別的,在我們網絡上不顯山不露水卻觀點獨到、分析精辟的高人就太多了。做有深度、高品位的節目需要太多的勇氣。可是不能沒有呀,該陽春白雪還是得陽春白雪,不能把它們通通娛樂化呀。
所以,當廣電總局近日下發意見,要求各地方綜合頻道要提高新聞類節目播出量,并對部分類型節目播出實施調控的時候,私下里有些興奮,也許不僅僅是新聞類,“陽春白雪”類節目的春天都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