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上午,文壇重磅人物金庸再度被謠傳“逝世”。消息一出,引發網友議論,紛紛求證傳言,后經和金庸先生親友取得聯系證實,該消息屬謠言。金庸“逝世”的謠言已經出現不下20次。一位網友表示:“防不勝防啊!一大早就聽聞此消息,震驚了一下,原來是假的。”還有網友直問:“造謠者是什么居心?應該把他抓起來。” (10月16日《山東商報》)
在冷兵器時代,某件事情想要產生一種全國性的新聞效應是很難的,至少需要時間。而現在,因為有了互聯網,消息的傳播成了一件相當容易的事情。這固然可喜,卻又相當讓人撓頭,因為金庸“去世”這樣的謠言在產生和傳播上已經變得非常便捷。在金庸第N次被去世之后,我不禁想問:讓金庸“被去世”成為一件難事真的很難嗎?
記得上一次金庸“被去世”之后,有人對微博的自我凈化能力提出了表揚,認為能迅速澄清謠言是微博的自我凈化能力發生了作用。這一次金庸“去世”,我注意到某門戶網站的官方“微博辟謠”發出公告:“今日(15日)有微博用戶@易經卜人生稱金庸先生于2011年10月15日3點12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瑪利亞醫院去世。經和金庸先生親友取得聯系證實,該消息屬謠言。目前該賬號已被封殺。@孫海@玩轉法國-show @傳媒圈禁止發布一周。”發出此公告的時間是10月15日15點42分,時間距離謠言發布已經過去12個小時以上。誠然,這已經屬于很快的凈化速度了,但依然無法阻止謠言的迅速蔓延。
那么,微博辟謠的機制是不是應該變得更為積極主動從而讓謠言的滅亡過程更短呢?很明顯,目前的機制無法做到這一點,必須加以技術上的改進。
看看“微博辟謠”公布的懲罰措施,某賬號“被封殺”,某些賬號“禁止發布一周”,這對于微博官方的權限來說已經算是最嚴厲的懲罰了,但對于制造傳播謠言的人本身來說并沒有一點兒傷害。如此看來,讓金庸“去世”的成本未免太低了些,也難怪這些類似的消息慢慢地成為了兒戲。想想看,大街上隨便咒人死了是有可能被打耳光的,網絡上卻可以安然無恙,這豈不可笑?應該把造謠者抓起來的話是過分了一點兒,可是讓造謠者付出些代價總是可以的吧?不過,目前的法律對此是沒有任何規定的。但是,面對微博大有成為新興媒體的趨勢,制定相關的法規應該并不太過分。
我明白,很多人并不樂意對微博管得太多,所以我上面說的必然會引起反感。關鍵是,我們要在微博上說真話、實話,而不是說瞎話和假話,更不能去制造和傳播謠言,否則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在網絡上被這樣、那樣的。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想辦法讓金庸“被去世”成為一件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