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的《中國教育報》以《如向日葵那樣迎著太陽生活》為題,報道了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2009級女生何平在苦難中成長,在苦難中撐起全家“頂梁柱”的事跡。何平5歲就到花炮廠打零工,用稚嫩的雙手補貼家用;17歲時,她多方籌錢救治重病的父親和弟弟;20歲那年,帶著患病的弟弟上大學;她為了家里的生計,打多份工支撐家庭,有時一天睡眠時間不足5個小時;而讓人嘖嘖稱贊的是,即便如此,何平的成績非常優異,獲得了國家勵志獎學金等多項獎勵。
何平的經歷叫人心酸,何平的精神更令人敬佩。生在父母和弟弟都患上重病,全家一貧如洗的家庭,何平從來沒有怨天尤人,更沒有自我放棄,而是堅強而樂觀地迎著苦難而上,最終將一個個看似不可能克服的苦一一戰而勝之她的人生,正如她所喜歡的向日葵那樣:總是向著太陽生長,將陰影拋在腦后。
何平的故事,給了我們大家尤其是青少年一代這樣的啟迪:要坦然地面對生活,用微笑來迎接一切困難。并且以平常的心態對待,這可以說是人生的一個境界,也是我們尤其是青少年努力追求的方向。
而在當下,像何平那樣“如向日葵那樣迎著太陽生活”的青少年似乎不是越來越多了。社會發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學習環境改善了,然而,相當多的青少年迎戰困難的勇氣、應對事件的能力和心理的抗挫折、抗擊打的能力卻反而每況愈下了。一般學習上的困難、工作中的不順利、同學或同事之間的一時誤會和摩擦、戀愛中的波折等,就會引起不良的情緒反應,或者引起緊張、消沉、焦慮、惆悵、沮喪、憂傷、悲觀、絕望。或變得消沉頹廢,一蹶不振;或憤憤不平,遷怒于人;或冷漠無情,玩世不恭;或導致心理疾病,精神失常;甚至輕生自殺。這幾天,上海接二連三地發生了中小學生墜樓、自殺的不幸事件,足以讓大家警醒:對青少年一代的抗挫折能力的培養與必要的生活砥礪乃至苦難磨練,看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要用何平這樣的“愈挫愈奮,于苦難中艱難成長”的事例來教育青少年。要讓青少年們明白這樣的道理:一個人只要精神不倒,任何坎坷都很難使他摔倒!
其實,大家應該都知道的:痛苦和不幸是人生的重要財富,缺少了這部分價值的人生,也許看上去似乎是很完美,卻絕不完整。我國2000多年前就有“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古訓,闡明了苦難的必要性。沒有苦難的礪煉,就很難鑄就堅強的精神,也很難在潛流暗涌的世界上走得更遠。
所以,筆者建議,青少年朋友或滬上的大中小學校,不妨讀一讀刊登在10月13日《中國教育報》上的何平事跡報道。我們大家都應該像何平那樣,正面應對困境,正確應對挫折。凡像何平那樣,在生活中、事業上戰勝困苦、取得成功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永遠不會抱怨命運對自己不公平,都具有堅強的意志,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他們摒棄了自己平庸的心理,磨練了堅強的意志。憑借著堅強的意志和樂觀的心態,最終,他們都會駛向成功的彼岸。
何平生活在一個極度貧困交加的家庭,她為這個家走出絕境和為改變自己的命運,畢竟付出了太多、太多的艱辛。這對一個生活在21世紀當下的普通女孩來說,也是有點不太公平和過于苛刻的。一般而言,我們絕大多數的青少年不至于像何平那樣,生活上遭遇如此多的不幸,需要承擔起如此沉重得“幾乎喘不過氣來”的壓力。但,這并不等于因此就一馬平川、一帆風順地成長了,也不會哪一天在生活上、學業上乃至情感上與困難或困惑不期而遇了。
雖然我們并不期望,每一個青少年都必須遭遇何平那樣的“九九八十一難”,才可成長起來,才算是成熟了、堅強了。但人生存在這個世上,也許苦難就像海洋里的水,沙漠里的風沙,會時不時地找上門來伴隨你、糾纏你。不同的人對苦難的認識不同,悲觀的人害怕苦難,逃避苦難;樂觀的人堅強地直面并戰勝他。巴爾扎克說:“苦難對于天才是墊腳石,對于強者是一筆財富,對于弱者是萬丈深淵。”所以,不要說何平了,其實沒有一個人一生都是一帆風順的,只有經過苦難、經過挫折,才會獲得成功。這個道理,還是務必要讓每一個青少年朋友想明白的。
風雨過后見彩虹,苦難也會成為人生之路上的美麗花環,也會變成值得驕傲的人生財富。只有經歷并戰勝苦難之后,才會更加珍愛生活,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