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好讀書的國度,中國人也有好讀書的傳統和習慣。然據筆者近年來的觀察和有關調查的數據顯示,這種好的傳統和習慣正在丟失,誠如有人所說“在讀書這個問題上正面臨著一場危機”。
有關調查顯示,“國民對讀書重要性的認識逐年淡化”、“讀書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所占分量越來越輕”、“經典閱讀的時間更是退到了角落里”、而“淺閱讀、功利閱讀、消遣閱讀,為了追趕潮流的跟風閱讀走強”。有人士指出:“這種情況只會產生‘知道份子’,無法塑造擁有豐富精神生活的社會公民。”
如此情形出現引起人們的焦慮和不安,人們在追問:在改革開放30年后的今天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難道擁有幾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度真的要陷入讀書的危機?這確是一個值得人們思考和回答的問題。
何以會出現如此情況呢?依筆者管見,有以下幾個因素值得考慮:
一是市場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市場經濟作為一種手段,對于推進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容否定,但由此而帶來的惟利是圖、急功近利等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這些負面的東西引導人們看重錢財、輕視文化;看重利益,輕視精神。反映在讀書領域,則就是“功利閱讀走強”。時下為了應付考試,為了弄個文憑、為了搞個一官半職而讀書的人不在少數。
二是社會的引導作用乏力。盡管有關方面在提倡讀書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就總體而言還是乏力,未能形成一種強大的力量,更沒有形成濃厚的社會氛圍。相反倒是那些“助你發財致富”、“幫你做個成功人士”的鼓噪甚盛,加之“讀書無用”思潮的泛濫,致使倡導認真讀書的大環境遭到破壞。
三是出版行業的誤導。現在有些出版單位雖然也說要把社會效益擺在首位,但實際上還是視經濟效益為“硬指標”。為了不虧本、多賺點錢,出版了不少關于“休閑娛樂類”、“實用技能類”、“進修教材類”的書籍,助長了淺閱讀、功利閱讀傾向的發展。
四是網絡發展帶來的影響。網絡迅速發展帶來的好處勿容置疑,但其所造成的“快餐文化”必須引起警惕。在一些網絡頁面上充斥的那些感官刺激、離奇故事,乃至黃色的東西,使一些人沉醉其中而遠離了讀書。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因素,但以上四條是造成時下讀書危機的重要原因。我們當認真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措施和辦法,重塑倡導讀書的良好氛圍。
也許有人說,讀書與否意思不大,只要能多掙點錢過好日子就行。持如此看法的人恐怕不在少數,這無疑也是造成讀書危機的一個心理因素。“多掙點錢過好日子”,這個想法無可非議,但需要明白的是,不讀書,缺乏知識,你怎么能多掙錢呢?再說了,人活在世,并非只是吃喝,還有精神方面的追求,而這追求不通過讀書又怎么能獲得呢?那些淺閱讀、那些“快餐文化”,只能解一時之需、得片刻之樂。要真正獲得精神世界的充盈與豐富,還是要靠那些經典書籍。
到過國外的人都會發現,在英、法等國家經常能看到一些讀書人,他們在公園,或乘車時手捧一本厚厚的書在讀。我們當然不必機誡地仿效那種方式,但其愛讀書的好習慣還是應該認真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