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著睡衣上節目
張菲(左三)與美女熱舞制造節目效果
僧多粥少 惡性循環
不論是《我猜猜猜》、《康熙來了》、《全民大悶鍋》這些響當當的欄目,還是吳宗憲、張菲、張小燕、陶子這些紅極一時的主持人,臺灣綜藝節目曾經是大陸綜藝節目學習的榜樣。但近年來,臺灣綜藝節目一年不如一年,風光不再。
臺灣地區最早的綜藝節目為純歌唱類型。1962年,臺視開播時的《群星會》是第一個,后來又有《星期之歌》、《寶島之歌》等。隨著臺灣經濟起飛,豪華型綜藝節目出現,以歌舞、訪問為主,也加入了短劇、魔術等。綜合型綜藝成形后,百家爭鳴,風光無限,如早期的張小燕《飛燕迎春》、直到紅極一時的《超級星期天》。
但是,近年來,臺灣綜藝節目乏味許多。打開臺灣的電視臺,清一色的談話節目。近年,臺灣開放了很多電視頻道,小小的臺灣擁有100多個電視臺。握有遙控器的觀眾獲得更多選擇權,但從制作方來說,每個臺只能分到極少的廣告費和預算。于是,制作方拼命壓縮經費,綜藝節目從早期載歌載舞的大制作轉向簡單的談話節目。除當紅的《康熙來了》之外,變性人利菁的《麻辣天后宮》等都是循此模式,尋找與性愛、物欲相關的話題。
“當年紅極一時的綜藝節目《超級星期天》,每集制作成本超過250萬元(新臺幣,下同),現在肯出錢的老板在哪里?”詹仁雄說,臺灣綜藝節目近年面臨生死存亡的最主要原因是臺當局大量開放頻道。“從制作方來說,過去1塊3人分食的餅,如今卻有100多人來搶分,最后讓活著的人沒吃飽,分不到的只能餓死,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張菲的《綜藝大哥大》的主持費從剛開播的每集45萬元,年年下殺到如今只剩20萬元每集。而《康熙來了》每集制作費僅20多萬元。一些小成本節目甚至只有10萬元。錢少只能將就,許多談話節目就是隨便找幾個藝人名嘴圍坐講八卦。
當然,臺灣綜藝界人士也表示,除了資金短缺以外,缺乏創意,同質化趨勢嚴重,都是臺灣綜藝節目發展的主要障礙。臺灣資深藝人凌峰說:“臺灣地區的綜藝節目已經走向了媚俗化。家底不厚,難以見人。”也有制作人說,挖空心思想出的點子策劃,收視率并不一定會比在視頻網站上唾手可得的點子收視率好。“你抄我抄,省心省力,原創精神已經被很多人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