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考察,白天在陽朔乘坐電瓶車,感覺此地很有環保意識;晚上觀看《印象·劉三姐》表演,花200多塊錢買張門票,卻被油煙嗆得差點暈倒。
演出有一個場面,幾百人手舉火把從四面八方擁向漓江岸邊,火光耀眼之時,一股濃霧隨風飄向看臺,觀眾立時扇舞、掩鼻,咳聲、怨聲響成一片。原來,飄向觀眾的不是水霧,而是嗆人的油煙。
在一些人看來,《印象·劉三姐》編排得那么好,文化資源開發得那么棒,觀眾浸沉在藝術享受之中,被油煙嗆一下是小事一樁。再說了,演出使用火把是要營造一種返璞歸真的氛圍,觀眾天天換人,熏一下不出大毛病。然而,從使用綠色環保的電瓶車,到使用不夠環保的油煙火把,這兩個反差較大的細節,同時發生在“山水甲天下”的勝地,不由得讓人聯想許多。
這種反差,不獨一時一地。有的地方到處懸掛“環境是第一生產力”、“環境是城市第一名片”、“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命權”的巨幅標語,卻對毀林建廠、違法排污制止不力;有的企業高呼“寧可發展受損失,保護環境是天職”、“承擔社會責任,創建綠色企業”的口號,卻干著偷排污水、停開治污設施的勾當;有的領導大會小會表示“支持環保部門嚴格執法,行使一票否決權”,環保部門正常執法卻受到問責。
一個細節的“失誤”,足以影響游人對一個地方的感覺,影響一個地方的形象。如果把一個地區、一個時期的發展規劃比作一臺標志發展文明程度的演出,其發展理念中的某一點失誤、指導思想的某一點扭曲,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對于百姓幸福指數的影響,會更深入、更長久。細節決定成敗,落實科學發展觀,既需要高瞻遠矚的宏大規劃,也需要落實規劃的扎實細節,既需要廣泛宣傳人與自然和諧,也需要以實際行動實現這一和諧。
科學發展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統籌兼顧當然不能顧此失彼。如果《印象·劉三姐》能用現代科技手段改造油煙火把這一細節,使它更加符合節能環保的要求,更加貼近觀眾的需求,桂林的綠色形象肯定加分不少。由此推想,一個地方的決策者、企業主管,在推進“十二五”結構轉型過程中,也應該順應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真正用科學發展的理念指導行動,狠抓細節的設計和落實。只有這樣,當地發展的“實景演出”才會叫好又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