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和戛納
中國電影連續缺席兩大國際電影節
今年的戛納評審團里有兩位中國人,施南生和徐克。但很不幸的是,他們沒有中國電影可以投票。這種情況不僅出現在戛納,還出現在年初的柏林電影節上,柏林電影節亦無中國電影入圍。據說,今年顧長衛導演的《最愛》也曾想沖一下戛納,但最后還是鎩羽而歸。
為什么中國電影這次沒有入圍?在評審團見面會上,施南生顧左右而言他,表示這是一種偶然。而記者在觀看了這次戛納電影節的20部競賽片后,發現戛納電影節選擇電影的標準還是藝術,很顯然中國電影去年的目標并沒有放在藝術上面。
這次戛納20部競賽片各有風格,但對藝術的努力探索都很明顯。一類是在技術上探索,比如泰倫斯·馬力克導演,布萊德·皮特主演的《生命之樹》,將特效甚至科幻帶進了藝術片。另一類則繼續探索人性,這類探索今年似乎都集中在關愛青少年,比如展示校園殺手成長經歷過程的《讓我們談談凱文》,還有展示非法移民孩子命運的《勒阿弗爾》。另一類是電影藝術大師繼續在個人藝術風格上探索,比如土耳其導演努瑞·貝其·錫蘭帶來的《安納托利亞往事》,就是繼續了絕佳的光影魅力攝影。還有把類型片和藝術結合的,比如默片《藝術家》就是一部復古默片,新人導演的《睡美人》、《妓院的回憶》則是在情色方面結合人性的思考,而《亡命駕駛》、《一命》則是典型的暴力藝術片。
連賈樟柯都在忙拍商業片
中國導演都在“向錢看”
記者從戛納電影節一位選片人員那里獲知,他們非常關注中國電影,中國哪些導演在拍哪些電影,他們基本上都知道,但今年卻很遺憾沒有中國電影入圍。
那么,對于在國際電影節競賽單元的缺席,中國電影導演自己是否在意呢?電影節評委杜琪峰笑著告訴記者:“中國導演太忙了,中國電影的市場這么好,都忙著賺錢呢。”在戛納電影節場刊《銀幕》上,記者發現有一篇很大的報道,報道了姜文《讓子彈飛》去年在中國拿下票房冠軍之事,并且列出一張表格,上面是全球主要國家去年的票房增長,中國排在第一,增長比例是88%,而日本、俄羅斯、英國等那里的票房是負增長。
中國電影票房這么好的增長勢頭,中國導演當然是知道的。而票房也代替了國際電影節的獎項,成了衡量他們價值的標準。舉個例子,就連戛納電影節的寵兒賈樟柯都在為商業片《在清朝》忙碌。他告訴記者,為了這部大片準備了好幾年,雖然在這幾年的準備中,隨機拍了不少紀錄片,但今年還是準備把精力集中在《在清朝》。
而早就把參加國際電影節拋在腦后,專心致力于開拓中國電影市場、甚至全球電影市場的張藝謀,他的電影公司——新畫面電影公司的老總張偉平告訴記者,在國際電影節上拿獎,張藝謀早就拿了不少,而現在拿獎已不是主要目標,主要目標是要讓更多的中國人走進影院看電影。《金陵十三釵》國內的票房野心,是超過《阿凡達》創下的13億元人民幣紀錄。
一位來自丹麥的影評人告訴記者,戛納競賽片電影都顯示出導演很強的藝術創造力,但中國導演目前似乎正鉆在錢眼里。希望這只是電影市場發展的一個階段,當那些導演賺夠了錢,發現錢并不是唯一衡量目標時,或許中國導演的藝術創作力又會再度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