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網球大滿貫賽事開賽,中國“金花”能走多遠都會成為一個話題。
似乎也只有當大賽開賽,人們才會產生這樣的探詢沖動:中國網球在世界上到底可以占據一個什么樣的位置?
以澳網、法網、溫網、美網的賽事成色,檢驗自身網球發展水平,這不是我們獨有的權利,但卻常常被許多國人在觀賽時自覺不自覺地運用。
磨礪選手、展示風采,難道還有比這些百年賽事更好的舞臺?可中國姑娘能夠如愿來到大滿貫賽事的舞臺,又經歷了多少艱辛?
從初出茅廬嶄露頭角到磕磕絆絆單飛,從偶爾露崢嶸到習慣性爆冷,從奧運會女雙冠軍到大滿貫賽事女單亞軍,中國“金花”帶給人們的驚喜與感動,至今猶未停歇。
選準奧運會進行突破,選準女雙項目進行突破,這是中國網球的務實之舉。值得欣慰的是,這一舉措帶來的收獲已經持續了近十年;令人擔憂的是,而今能夠出成績的還是那幾張老面孔,至于偶爾能在大賽上露一面的“小花”則難成氣候。
年初闖入澳網女單決賽的李娜和近來遲遲進入不了狀態的鄭潔已經年屆30歲,剛剛奪得布魯塞爾公開賽亞軍的彭帥也已經年滿25歲,而這已經是中國選手在今年法網上有望取得好成績的全部力量。
眼見“金花”年齡漸長卻依然奔忙在賽場之上,真不知是該高興還是悲哀?對于選手個人來說,愈老愈有戰斗力自然令人興奮;對于一支隊伍來說,則沒有比梯隊斷檔、青黃不接更令人感到揪心。
對于中國網球來說,不同國際接軌、不走職業化發展道路便沒有出路,但僅僅滿足于用改革的成果謀求奧運會上的突破也非長久之計。有人已經預言,當碩果僅存的幾朵“金花”再也無力征戰大滿貫賽事,非但近年來在國內辦得轟轟烈烈的網球賽事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恐怕中國網球運動的整體發展氛圍也將受到不小的沖擊。
但愿這種擔憂不會成為現實,但愿已經起步的中國網壇職業化探索能夠持續進行下去。(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