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備戰倫敦奧運會,正在漳州集訓的中國女排響應中國排協的號召,用一周時間(4月26日至5月1日)學習、朗誦毛主席詩詞《長征》,希望將長征精神應用到倫敦奧運會的備戰中去。(5月4日《華西都市報》)
中國女排這幾年戰績不佳,除了技戰術原因,人們更多地將之歸結為老的女排精神喪失之故。確實,今天的女排較之取得“五連冠”的女排少了點團結拼搏的精神,假如不能重拾當年的女排精神,要想在倫敦奧運會再創輝煌也難。應該說,教練組和排協把準了病灶,而且樹立了備戰的目標,即重塑女排精神,只可惜開錯了藥方。
指望靠背誦一首小詩《長征》重塑女排精神,怎么看都有點阿Q精神勝利法的味道,甚至于與義和團高喊“刀槍不入”的神術有幾分近似。且不說將詩中體現的紅軍長征精神嫁接到奧運培訓中來十分牽強,就以“嫁接”的方式而論,也顯得太弱智。就像義和團在陣前齊呼“刀槍不入”的魔咒,依然難擋八國聯軍的洋槍洋炮,花一周時間朗誦一首紅詞,絕難重塑女排精神,也絕難抵擋來自排球場上對手的重扣。
我說得這么肯定的理由有二:一是此一時彼一時,走下神壇的毛澤東已不再具有當年的神威,其一段語錄,一首小詩,都能轉化為巨大的精神力量;二是誕生女排精神的現實土壤已經不再,也就是說,重塑女排精神的可能性已基本不存在了。
以郎平、孫晉芳為代表的那一代女排之所以能創立女排精神,與特定的時代背景有關。當時中國處于改革開放初期,整個社會處于百廢待興又充滿希望的狀態,但中國朝哪走并不明確。此時,中國女排站了出來,使得迷茫中的老百姓看到了希望。我清楚地記得,當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冠軍后舉國歡騰的景象。當時的《人民日報》就曾報道,截至1981年12月4日,中國女排收到賀信、賀電和各種紀念品達3萬多件。受女排精神鼓舞的北大學子則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時代最強音。工人則把學習女排精神與超額完成生產任務聯系起來,每天早來晚走,加班加點,無私奉獻。女排姑娘頑強拼搏的表現與時代的要求相融相契,這才成就了女排精神。
而今不一樣了,這不是說現在不需要女排精神,而是說競技體育已經擺脫了當年肩負的政治使命,國人再不會將一場球賽的勝負與國運興衰相提并論,人們已能客觀地看待競技體育的本質,所以說,即使我國體育代表團取得了北京奧運會金牌總數第一的佳績,也不復當年女排首次奪得世界冠軍出現的盛況。褪去神圣光環的競技體育在逐漸回歸其競技本質后,更多的國人認清了舉國體育的弊病。此種舉一國之力辦體育的機制乃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不符合當今改革開放的潮流,在這樣的體制下,即使女排再續輝煌,也注定難以贏得當年的榮光。
其實,每一屆女排組建伊始,教練組都會拿女排精神來激勵新老隊員,但收效甚微,原因無他,因為誕生女排精神的現實土壤不再,——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已成強國,無須再由體育成績來證明,這樣,女排雖然仍能在金錢物質方面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但再也得不到全國民眾的精神支持。可以預見的是,哪怕她們在倫敦奧運會上輸得一塌糊涂,國人也不會如喪考妣;即便贏得冠軍,人們也再不會拿面盆當鑼鼓來敲,徹夜狂歡。
不從改革舉國體育機制入手,指望靠朗誦紅詩重塑女排精神,注定會成為一場虛妄的游戲。這就像指望人民公社社員發揚拼搏精神,大干苦干一樣不切實際,徒遭網友笑話而已。(王學進)